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1年10月25日 - 第20211025期 - 第5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11025期 - 第5版 - 新闻内容
难忘当年筑河坝

新闻作者:张秋明  阅读次数:
 


    一场秋雨过后,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如约而至。借着放假之际,我来到新建成的、被誉为“34万人民共同的‘城市会客厅’”——新绛汾河生态公园进行了一次短暂旅行。
      站在公园汾河大坝的高处,俯首回望,如烟的垂柳、柔美的花草、潋滟的水波、精致的景观造型、完备的健身设施、还有树上河畔的鸟语蛙鸣,公园美景风光尽收眼底。
      在游人如织的公园内,怡然自得的居民,或打球,或健身,或散步,或老少结伴赏花观景,人与水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漫步在柏油铺就的河坝路面,我浮想联翩,思绪情不自禁飞到40年前,仿佛回到那段难忘的“战天斗地、治汾筑坝”的峥嵘岁月。
       44前的1977年,为了改变新绛县农业、水利基础条件,消除汾河水患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严重灾害,县委、县政府组建由全县20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的“农田基本建设兵团”。我作为一名高中毕业、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被编入古交连,驻扎在原店头乡南梁村,有幸参与了南梁段汾河大坝的建设工作。
      当时,农建兵团是以团为建制,团以下设连、排、班、组,全体人员通称为“兵团战士”,按照军事化进行管理。早上出早操,晚上集中学习,睡在农家土炕,作息以军号为令。吃的是玉米面馍,菜以萝卜、白菜和南瓜为主,平时很难见到肉腥沫。
      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我们兵团战士并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压垮。相反,全体兵团人心怀“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壮志,发出“九十华里一条线,五十华里对着干,两万雄狮战河滩,定叫滩涂变江南”的铿锵誓言,在44.94公里的汾河(新绛段)岸边摆开战场,展开了治理汾河,改造汾河,建设汾河的“决胜之战”。
      在泥泞的汾河滩地,人们往往行走都很困难,更别说挖土方了,但兵团战士天不怕、地不怕,甩开膀子、撸起袖子,用肩挑、人抬、车拉,硬是用近似原始的方法,把滩涂松软的泥土,一锨一锨,一筐一筐,一车一车,从河滩搬到河坝,漕底运到岸上。我们早出晚归,加班加点,苦干实干,用一年零七个月时间建成现在汾河大坝的雏形,为大坝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因建设汾河堤坝急需使用石料,我们古交连又奔赴吕梁山,碾转驻扎在泽掌镇涧西村、北张镇北董村。每天上山放炮炸石,下山搬石拉运,轻伤不下火线,小病一样进山,一干就是几个月,为筑坝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材原料。
      在兵团工作期间,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写稿件,出板报,办专栏,活跃了全连战士的业余文化生活。我编写的男女表演唱《报名路上》、快板《兵团战士心向党》等作品都登在板报和专栏上,受到了领导及战友们的赞誉,虽然不够成熟,但成为我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
      19个月奋战,19个月苦干,东(北)起店乡南梁村,西到古交周流村的新绛汾河大坝坝体胜利合拢,千亩滩涂变良田的梦想成为现实,祖辈千年遭受汾河水患的苦难结束。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兵团人涌向大坝,紧紧拥抱,高呼口号,鸣炮庆贺。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40多年过去了,昔日遭受水患侵害的汾河滩,如今已变成鱼肥粮丰“小江南”,当年因条件所限建设的简陋大坝,如今已变成漂亮壮观的居民休闲锻炼打卡地。每每路过汾河大坝,我都会起当年“艰苦奋斗,治汾筑坝”的往事,想起当年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此情此景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激励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初心不忘,奋勇向前。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