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
您正在阅读:2017年12月25日 -
第20171225期
- 第6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
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71225期
- 第6版 - 新闻内容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目标发展的新方向
新闻作者:胡丽娜 阅读次数:
摘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依据中小学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彰显时代特色,具有层次性,人本性,民主化,国际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以应对时代的要求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大势所趋。
关键字: 网络文化、德育
一、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冲击
(一)网络资源的多样化对德育目标“大一统”的反思
德育目标来源于人类和自然,社会,自我,他人的各种际遇中,随时代,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是先定的,永恒的。德育目标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等特征,且因教育对象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传统的道德教育习惯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和统一方式去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在网络时代,网络资源及其产品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宽容度,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的德育信息遍布网络,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年龄迥异的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求知欲望。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及时学生都在某一阶段,其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有所区别。但当前的德育目标却忽视了学生到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只有高度,没有梯度,缺乏层次性,造成学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数学生倾斜。
(二)网络成员的平等性对德育目标制定主题单一性的弱化
德育目标是对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在道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从这一意义来说,国家又决定德育目标的权利和必要,但道德教育是事关全体国民的教育,德育目标若仅仅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和颁布,而没有具体的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的积极参与,那么,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在乎互联网文化中,所有用户消除了身份,地位,种族和性别等的差距,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同时,对话的主体没有尊卑,上下之分,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的选择和吸收需要的信息。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的占有权有权以及相应的话语决定权已经大大削弱,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其对信息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
(三)网络文化的自由对德育目标社会本位的挑战
德育目标反映了一定社会或阶级对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要求,集中体现了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和方向。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从这一层面来看,德育具有社会本位,工具性的特征。但我国的学校德育惟政治倾斜明显,注重政治思想目标,而相对忽视道德和心理品质要求;重视德育的先进要求,忽视公民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侧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类人才”,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目标趋向仅把学生是为社会发展的“工具”,缺少作为人自身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而网络则冲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现个性的平台,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体愿望的途径和场所,网络的自由方式是人类迄今为止达到的的最高级别的自由化和个性化。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道德教育没有既定的时间限制,没有固定的场所空间,更不存在统一的价值规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交流或讨论,在网络中阐释思想言论,表达观点感受。
二、基于网络文化的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 网络文化以其迥异于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即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德育目标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文化形态,中小学道德教育尤其是德育目标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以国家为主导,追求德育目标的民主化
网络颠覆了以往简单的,单向信息的传播形式,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接受者和反馈者,个体的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组织之间的积极互动,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乃至多向交流与反馈。
(三) 以实践为基础,实现德育目标的生活化
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道德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因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学生才能修养德行,离开道德实践活动则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讨论道德。因此,实践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动力源泉,德育目标的制定也要以实践为基础。网络兴起后,“人们既是网络交流活动的互动者,也是网络交流的受动者,既在台前,又在台后。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网络文化的价值诉求就在于把青少年从绝对控制的理论道德和教条化的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实际的生活境遇和生活理念。真正的德育目标是从来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如何去行动,而只是提供使学生亲自分析其所处具体情景中的善与恶的要素的立场和方法。因此,在网络文化境遇下,道德教育要体现生活化,实践化倾向,德育目标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指向学生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体现学生的实际参与性,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道德,检验道德,最终使自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钱玲,网络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2年11期。2、孙倩,网络文化在中小学德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临猗县东张镇初级中学 胡丽娜)
上一篇
3
4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