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2年07月18日 - 第20220718期 - 第7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20718期 - 第7版 - 新闻内容
开元贤相裴耀卿

新闻作者:南 辽 整理  阅读次数: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唐朝时期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出身河东裴氏,自幼聪敏,考中童子举,历任迁济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拜户部侍郎,迁京兆尹。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授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成为宰相,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年),拜尚书左仆射。天宝二年(743年)去世,被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献。
      裴耀卿无论是任地方官吏还是做朝中宰相,都非常注重简约,不搞繁文缛节,尽量不打扰黎民百姓。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担任济州刺史。不久,唐玄宗要去泰山封禅,济州是必经之地。此处地广人稀,裴耀卿亲自安排,一切从简,沿途所设驿站,唐玄宗都很满意,认为这是东巡所经历十几个州安顿最好的。裴耀卿在正税外临时加税,但是处置得当,既接待了皇帝,也没有加重百姓负担,得到唐玄宗的赞赏。
       开元十四年(726年),黄河发生大水,“河防坏”。沿河州县因为没有接到朝廷修堤的任务和命令,不敢擅自动工兴修。裴耀卿面对严峻形势,认为不奉命即不抢救,“非至公也”,决然亲临堤线,率众抢救堤防,并“躬护作役”。工程未竣,裴耀卿接到调任宣州刺史的朝命。裴耀卿忧虑河堤工程没有竣工,未立即宣布他要调职的消息,督工愈急。直至河堤竣工,才“发诏而去”。济州父老十分感激,给裴耀卿立了功德碑。
       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期间,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提出了全国性漕运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唐代建都长安,京城所需粮食相当一部分由江南供给。由于“漕路多梗,船樯阻隘”“得行日少,阻滞日多”,加之江南水手不熟悉黄河河道,且当时漕运方式落后,年运量远不能满足京城需求,甚至不能保证正常供应,更不敌天灾。为了加快漕运速度,解决朝廷面临的粮食和物资问题,裴耀卿深刻总结宣州为政期间的经验,又调查了江南到京师的水陆运输,分析利弊,看出了症结,提出了一个新鲜而又大胆的“漕运”改革议案。裴耀卿在议案中总结了南粮北运的良好条件,分析了漕运现状和弊病,设计了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他建议疏浚水道,沿线建置“仓储”,“节级转运”,分段漕运,改进运输方式。
       裴耀卿两次上呈奏议,提出漕运改革,终于引起了玄宗皇帝的关注。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
       裴耀卿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这时,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推却了这种做法,而是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充作政府向百姓购买粮谷等费用。
       事不避难者进。裴耀卿不畏艰难,治理黄河堤防不达目标不罢休,留下美名。他提出了全国性漕运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改变了南北交通运输格局,节省了巨额开支,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要向裴耀卿学习,既要敢担当,在大事难事面前不回避,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知难而进;又要善担当,多下基层调查研究,不断练就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以担当精神、奋进姿态书写精彩人生。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