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保障“三夏”安全生产,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编者按:“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去年,渭南市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淋天气,200多万亩农田内涝积水,秋播严重滞后,冬小麦苗情弱、管理难,2022年的夏收面临严峻考验。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小麦产量如何,玉米长势如何,渭南市夏粮能否连续丰收,秋粮丰收有没有保障?“三夏”时节,走进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一株株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曳,连成一片片金黄的麦浪;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将一粒粒小麦收割归仓;一道道田垄上农民挥汗如雨,灿烂的笑容绽放脸庞……眼下,正是“三夏”时节,秦东大地一派繁忙的景象。
去年,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淋天气影响,渭南市农田内涝严重,秋播严重滞后,播种质量差,苗情差异大,田间管理异常复杂。面对严峻挑战,渭南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市县镇村齐抓共管、兴利除弊,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夏粮生产形势得到根本扭转。5月底,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田间调查,预计全市小麦单产350.9公斤,预增9%左右,预计总产155.45万吨,预增5%左右,全市完成春播玉米121万亩,预计夏播227万亩,全年播种玉米348万亩,小麦丰收在望,玉米长势良好。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见证了这喜人景象。
富平县甘井村废弃窑坑变麦田
5月30日,富平县张桥镇甘井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区内机器轰鸣,随着收割机的不断推进,种植在这片田地的小麦被收割殆尽。
这片位于村道一侧的低洼地块,曾是60余亩废弃的砖瓦窑场,坑洼不平,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每逢雨季更是成了村里的安全隐患。
为修复生态环境,还田于民,富平县将甘井村废弃窑坑纳入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农业生产改善措施,为村里新增耕地50余亩。
“看着这么一大片地就那么废弃了,心里也觉得可惜。现在恢复成耕地了,我是打心底高兴。”去年,村民张增万承包了这片改造后的田地,种上了小麦。经过半年多的辛苦劳作,终于顺利收获。“虽然亩产只有500多斤,但是我很满意。这是旱地,又是复耕地,能有这样的收成已经很不错了。”
甘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育玲介绍,全村除了新增的50多亩废弃窑坑复垦地,还将200余亩老旧苹果园改造成农田,新增粮食种植面积300余亩。眼下,小麦陆续成熟,村民正忙着抢抓农时,颗粒归仓。
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种田助增收
“你这一片地种的是什么品种?”“渭麦9号。”“这麦子现在已经泛黄了,大概什么时间能收割?”“6月10日左右。”“测产了吗?能赚到钱吗?”“测了,这片旱田的亩产600斤往上了,比当地同等田块的平均产量要高出将近30%,肯定能多挣一点钱。”
5月24日,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工作站调研渭南粮食规模生产时,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金斗自信地回答调研人员的问题。
薛金斗的自信不仅来源于测产结果,更源自于他对科学种田的信任。去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合作社种植的玉米比周围群众种植的每亩高出400斤,小麦每亩高出200多斤。
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今年种植春玉米1070亩,小麦47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60亩。去年,受秋淋天气影响,小麦苗情弱,这让薛金斗更加依赖科学技术。
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冬季给小麦趁雪追了肥,春季小麦返青期,及时给小麦灌水施肥,小麦扬花期,及时进行“一喷三防”,春玉米全部采用“5335”种植技术,又专门买来两台专用播种机,第一次尝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尝到了科技种田甜头的薛金斗越来越愿意尝试新技术。
“种田还得靠科技,你看,去年秋淋天气影响那么大,今年小麦的产量还能涨。”薛金斗用手搓了一穗小麦,得意地向记者展示饱满的小麦颗粒。
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绿油油的玉米在茁壮生长,渭南市夏粮丰收成定局,秋粮丰收也在望。据悉,截至6月7日,该市收获小麦151.8万亩,进度34.3%;收获油菜籽14.2万亩,进度85.7%。全市播种秋粮34.5万亩,其中玉米34.4万亩、豆类0.1万亩;油料1.43万亩。 (夏 莲 倪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