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2年01月17日 - 第20220118期 - 第4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20118期 - 第4版 - 新闻内容
运城市固废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新闻作者:祁克宁 廖旌汝  阅读次数:
《运城市生态环保产业园区规划(2021年~2035年)》获市政府批复


     生态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也是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日,《运城市生态环保产业园区规划(2021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运城市政府批复。
       《规划》以建设“美丽山西”为主题,以践行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主线,合理规划布局,以提升运城市固废处理保障能力和城市固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优化园区规模和建设方案,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筑牢生态屏障,为运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当前,运城市没有建设完成的垃圾焚烧处理厂,且缺少针对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市政粪便、病死畜禽、危险废物等多种垃圾的处理设施。目前,运城市仅有一座医疗废物处理厂,位于运城市生态环保产业园区的规划区域内,但其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医疗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该市对多种垃圾的处理设施需求迫在眉睫。
       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严格管控、强化约束,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整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找短板、强措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运城市制定了《运城市生态环保产业园区规划(2021年~2035年)》。
      运城市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位于运城市东南部夏县庙前镇文家庄村南,G209国道西侧,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为929.43亩。其中,夏县占780.65亩,平陆县占148.78亩。
      建设完成后,该产业园区将实现入园城市固废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示范、环保宣传教育、固废处理技术研发四大功能,全面提升运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水平,确保入园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持续推动循环经济

       该产业园区的建设是运城市实现循环经济,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物质循环、能量循环是园区固废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表征,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物-资源”闭环流动中废物到资源的最后一环。
       在园区内,物能循环又可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方面。内循环是指园区内部各处理设施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外循环是指将园区作为一个整体,接受社会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园区处理后,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并向社会输出物质产品和能源。垃圾处理项目还可大量降低碳排放,有效提升全市的环境质量水平。
园区建成后,能够有效缓解运城市多种固废处理难题,减少固废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将多种固废统一到园区内处理,可以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对排放物进行统一监管,有效控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为全市保持良好的市容市貌作出贡献,极大地提升运城市对外的形象和品位。
园区的污染控制设施和资源利用设施等尽可能实现共建共享,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中水回用。不同处理设施之间的物料,根据工艺要求相互流动,可实现热能、电能等的综合利用,节约能源。
此外,园区通过对外开展的垃圾处理和循环经济宣教活动,并公开相关数据,提高市民对垃圾处理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度,形成社会影响力,促进运城市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

提升固废处理水平

      固废垃圾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市政粪便、病死畜禽、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处理起来经济效益低且环境影响大。通过《规划》,由政府和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易于实现集中收运处理的体系,可以保障整个城市的固废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规划》的建设内容包括3种功能区域设施,即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设施、园区管理宣教服务设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据悉,运城市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内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沼气发电站(一期)、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厂(一期)、危险废物处理厂(一期)、综合管理办公楼等均为在建或已有项目;园区内餐厨垃圾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厂(二期)为待建项目。
该产业园区结合现状设施及远景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新规划了污泥处理厂(一期及二期)、粪便处理厂、病死畜禽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厂(二期)、沼气发电站(二期)、生活垃圾填埋场改建及封场、管理宣教区(环保宣传教育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园区智慧调度室)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
同时,园区还将建设智慧园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GIS/BIM等新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园区的人、车、资产设施进行全联接,实现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使园区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       
(祁克宁 廖旌汝)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