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便听过这样的口歌: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常常便想象那座飘着云朵的楼,该是何等仙境一般,气象非凡。
见到真正的飞云楼,是在2005年。那年万荣县召开一个现场会,记者前去采访,报到的地方是万荣县宾馆,而宾馆的北侧,便是闻名遐迩的飞云楼。楼外是山门,双扇朱红色大门,外绕高耸的围墙,匆匆从门前经过,传说中的飞云楼只露出一截,低调得有些过分。到宾馆安顿之后,专门走进飞云楼所在的东岳庙,绕着飞云楼转了一圈,便匆匆走了,就那样与它擦肩而过。
其实,飞云楼所在的万荣东岳庙,有不少古建,丰富而厚重。11月4日下午,记者专门走进东岳庙,跟着工作人员贾毓秀一同探访一座楼与一座庙的前世今生。
飞云楼上有云飞
深秋时节的东岳庙内,松柏苍翠,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还是那座半截插在云里头的飞云楼。郑重地走进楼阁入口,才发现楼内木柱林立,有4根粗大的木柱直通楼顶。站在楼内一角仰望,楼顶部有光亮透进来,恰可看到立柱自下而上贯通楼体,确实是一根整木。这木柱被人称作通天柱。
除了4根通天柱立定四方,支撑楼体,还有28根木柱如棋盘状,支撑楼的各个部位。这些立柱均是柏木。柏木的好处,一是木质坚实,二是不被虫蛀。说它木质坚实,是有依据的。柱体上有密密的小孔,据说这些小孔是日寇侵华时,子弹射击留下的细小弹孔。进门处粗大通天柱上半部分还有一小片地方钉着如梭镖样的铁器,据介绍,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攀爬而设。
飞云楼是一座正方形的木构建筑,面阔、进深均为5间。所以,看上去稳健、恢宏,气势不凡。那天,天上恰好有云,便想到怪不得人们叫它飞云楼。但是据贾毓秀介绍,飞云楼之云非天上之云,而是楼体本身的。因为楼体四周有32个檐角,正是翘角飞檐,如鸟翅般微微上翘,颇具动感,让整幢楼有了飞的姿态与气势。而楼体上的345组木斗拱更与众不同,有的如龙头状,有的如象鼻状,有的如云朵,有的如花团,气韵生动,富于变化,望去就如一朵朵云缠绕在各楼之间。据说,这才是飞云楼名字的由来。
无论飞云楼名字的真实来历如何,其本身丰富多彩的木构建制已令人惊叹,不知得有多少匠心巧手,多少心血热情才能建造出这样的木楼传世。
香亭石狮呈异彩
从飞云楼往后走是献殿与香亭。
献殿顾名思义是人们摆放供品之处,香亭当然是上香之所。万荣东岳庙的献殿柱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直浑圆,而是稍有弯曲,体现了元代建筑上的粗犷之风。
而香亭中的14组石牌和16尊石柱更有特点。据记载,这些石牌和石柱由临近各村的人们捐建,所以石材不同,石狮的形态各异,各石柱上刻的字体也不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由此亦可知,当时各村的人们定是倾力捐造,虽然石材与狮子造型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尽最大力量,装点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要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所在,缔造成艺术与威势的结合体,代代相传。
香亭与正殿檐角交错,距离非常之近。往上看,正殿前檐上的雨水先落在香亭檐上,再落到地面上。据说,这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同时也可以节省不少地方,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见证。
飞云楼与献殿之间,原有两个大水池,主要为防火之用。如今,水池已被填平,种上了梅、兰、竹、菊“四君子”,深秋时节,秋菊怒放,给东岳庙内带来了几分绚丽与生机。
东岳神祇倡善行
飞云楼将东岳庙的华彩早早展示,其实庙宇的厚重还在后边。穿过飞云楼、献殿、香亭,后边是东岳庙的正殿。
正殿门前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牌匾,上书:岱岳殿。其中供奉着东岳大帝,万荣当地是按《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特封的黄飞虎为东岳大帝,坐像威严肃穆,气韵生动。
正殿殿宇门楣上悬挂的字匾,很好地传达了东岳大帝的意旨: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运循环,周而复始。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做。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自速。谤听吾言,神人鉴服。
据介绍,东岳庙属道教建筑,其承载的道教文化倡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东岳庙后边建有传说中的地狱,其中的76司直接职能便是惩恶扬善,劝人在世多行善事。而且72司的职能与现代司法机构的设置类似,具有审理、复核、拘押等一整套的流程。如此严密的流程是告诉人们,要心怀敬畏,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离开东岳庙时,天空的云渐渐飘散,飞云楼上,有云在飞。 (张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