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
您正在阅读:2021年12月13日 -
第20211213期
- 第7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
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11213期
- 第7版 - 新闻内容
临猗寺前村桑泉故里“文脉”长农商并足“小潞村”
新闻作者:任 一 阅读次数:
在临猗县峨眉岭坡沿地段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寺前村。寺前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寺前村始建于哪个朝代已经无从考证,县志记载村名的来历是因“望海寺”而得名,如今望海寺早已不复存在,但从村西沟壑的断土层中看到它当年毁灭时留下的痕迹,刚解放时,村民曾在纸沟东崖中挖出过多个陶瓷罐,据文物专家鉴定,罐里装的是寺里和尚圆寂后的骨灰。
老虎沟
老寺前村东北,有一大沟,向北蜿蜒至寺后村东,长约一公里,是为北段。端南拐东,成东西走向约500米,再转南而下与窑上沟相连,全长约4华里,沟形呈“之”字形,如老虎卧地,故名老虎沟。沟底是北高南低,中有水槽,沟深约30丈,宽100米-200百米不等,沟底可种植面积约50余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只有南坡一条蜿蜒盘旋的小路通到沟底。
关于“老虎沟”名称的来历,又有一说应是“老胡沟”。老年人传说,在很久以前,现在叫“老虎嘴”的地方,住的是一户胡姓人家,也是寺前村人。由于常年雨水冲刷,形成一条浅壕,天长日久,壕变成沟,年年雨季,崖崩沟塌,日久天长,胡姓人家与村人来往愈不方便,到最后只有迁移搬家,去往何处无人知晓,胡家所住之处渐渐变成了现在的嘴子地形,人称“老胡嘴”,邻近的这条大沟人称“老胡沟”。后来不知哪一代,误传成“老虎沟”、“老虎嘴”,现在村里无人记住那户胡姓人家,但老虎嘴仍留存有瓦砾、砖块、灶灰等住家遗迹,可以证明那里确曾有人家住过。叫成“老虎沟”可能是沟里地形险要、沟深林密,令人望而生畏之意。
桑泉与晋文公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春正月,秦伯以兵纳公子重耳于晋,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现在亭东村东南有村“令狐”、“令狐营”。而“济河”应是过黄河之意。
那么,“桑泉城”在什么地方?《元和郡县志》:“隋开皇十六年,置桑泉县,以县东桑泉古城以为名也,故桑泉城在县东十三里”。清《一统志》记载:“桑泉城在蒲州府临晋县东北桑泉城,今亭东村南小盖原是其处,其下为泉子沟”桑泉城当在亭东村南小盖原,这无须争论。现在亭东村南有地名“王堡”,应是“小盖原”所在,边缘有较长土崖,亭东村人说“那是城墙”,但“桑泉”在何处,据资料记载,应在寺前村东沟和泉子沟,两地相距约二里地,当时应是桑泉城的一部分,亭东村现在并无东沟和泉子沟地名。
《临晋县志》:“旧志有桑泉,谓其水久堙,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潘士瑞探古搜奇,闻故老有识其旧处,乃寻东沟掘地得甘泉。”此处提到的“东沟”当是寺前村东沟。
《临晋县志.沿革考》记载:临晋县隋时复古名“桑泉”,一直到唐朝天宝十三年更名“临晋”,历时三百余年。1952年,临晋县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本县人俱以桑泉人自称,县级文学刊物也以《桑泉》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资料证据中提到的“东沟”在老寺前村东南方向,“东沟”毗邻村东人家,向南延伸,约二里处与“泉子沟”相接,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台地相接,与坡下泉杜村地界相连,又朝南猛拐变成东西走向,东延200余米与东窑沟交汇,而东窑沟又与亭东“小盖原”相接,再拐南出峨嵋岭,进入运城盆地变成平地,“东沟”历史上一直属于寺前村沟地,地势较缓,可以耕种,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代,寺前村人陕西农学院贾菊征教授为村里购回苹果树苗和核桃树苗,村里在东沟南遍植果树,沟北是核桃树,东沟变成“花果沟”。
“泉子沟”一部分属寺前村,一部分属泉杜村,世代相传,临晋旧志也有记载,泉子沟很久以前有泉水成溪,自北而南,渗入漫沟的桑树林,入秋时节,熟透的桑甚落入奔流的溪水中,一溪甘甜,鞠掌入口,沁人心肺,故称“桑泉”。取桑泉水酿酒,甘醇香醉,名“桑落酒”,历朝历代,远近闻名,曾是朝廷贡品。清朝前期,“其水久堙”,桑落美酒不再。
再说晋公子重耳即后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献公时他受骊姬之乱逃亡秦国,后由秦国派兵护送过河,包围了令狐,进入了桑泉城,这为他夺取王位,争夺霸主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
老寺前村北三里有地名“文公庙”,庙东有村名“回龙”,晋文公时代至今已经3000年,沧海桑田,物转星移。传说当年重耳逃到现在的回龙村地界,后面随从忽报护送他的秦兵已经攻入桑泉城,重耳立即调转车马,进城修养。重耳登位后,为了纪念此地,故将此地命名为回龙,并在回龙西修建“文公庙”,历史烟尘,随风飘散,文公庙经历无数次的战火,早已荡然无存,但地名一直延续下来。
寺前古塔与老白杨树
在寺前村子南面有座神奇的古塔,旁边挺立着一棵陪伴古塔多年的老白杨树,风吹树叶哗哗作响,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塔所经历的世事沧桑。也曾听村民历数它神奇而古老的故事:说它神奇的理由有二,其一,它地处宽不过50米的两道深沟之间,历经400多年,几经风雨,几多磨难,却不偏不斜,巍然立于其间。其二,听村里老年人代代相传,说很多年前,村里南巷祠堂人是运城盐池的大股东,盐店遍及北方各地,尤其是西安的协盛盐店生意兴隆,成为西北地区食盐集散总店,盐业带动了村里人在外地的茶叶、布匹、醋、当铺等行业,富了的寺前村人遂回家大肆购地,方圆十里都有寺前村人的田地,“生意搭庄稼”很快让寺前村成为方圆几十里闻名的“小潞村”(即小运城),但尽管村里也很重视后代子孙的教育大业,总是出不了举人以上的官人,村里于是请来风水先生,先生建议在古塔第三层开一天窗,让东南的文曲星照耀村里,于是从清乾隆到清末,村里有名的秀才就出了一百多位,坡下人有言:“上了寺前坡,秀才比驴多”。
寺前村不仅有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而且还有着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内涵。翻开厚重的历史,打开记忆的闸门,遥远的影像就展现在眼前:历史上的寺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农商并足,收入颇丰,当世之人皆称寺前村为“小潞村”。那年月常有外乡人问路“小潞村怎么走?”路人皆指寺前村。倘若清代诗人杜牧在世,说不准会写出“借问潞村怎么走?路人皆指寺前村。”的诗句呢。 (任 一)
上一篇
3
4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