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21年08月30日 - 第20210830期 - 第1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本报讯 8月25日,运城市盐保中心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示要求,对盐湖古法“五步产盐法”进行了实地调研,制定了生态环境治理整改措施,加大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盐湖古法“五步产盐法”,即“垦畦浇晒”产盐法,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终成于隋唐时期,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2007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当天,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孙冬青,党组成员、副主任关妍,办公室主任吕国玉一行,在山西焦煤运城盐化集团董事长刘立新、南风化工副总经理郭向东、元明粉分公司经理卫高阶的陪同下,考察了盐湖周边环境和生态治理现状,近距离观摩了古法制盐的过程,并就如何保护盐湖的周边环境和维稳生态平衡,加大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五步产盐法”保护工作的力度与大家进行了讨论。 孙冬青听取大家的讨论建议后,就进一步保护“五步产盐法”及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保护好五步产盐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增强非遗传承保护意识,切实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这个国家品牌为盐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二是要加强盐湖水系保护。水是盐湖生态系统的基础,有盐水才有卤虫、有水才有鸟类,虫鸟和谐共生是盐湖独特的生态风貌,要深刻认识盐湖水系对盐湖生态的维护作用,盐保中心要积极与水利专家对接,科学研究盐湖水系平衡这一课题,明晰盐湖功能定位,用盐湖资源禀赋保护好盐池动植物。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充分运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盐湖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和平台,创新展现形式,让静态的非遗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不断强化公众对盐湖的保护意识,让运城盐湖早日山清水秀、虫鸟相融、生态优美、惠民利民。(本报记者 王海山 赵雅洁 杨玉莹)相关链接 古法“五步产盐法”是河东盐池产盐工艺的重大创新,是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是中国盐业生产史也是世界盐业生产史一个划时代标志。其每年4~6月为主要产盐期,7~9月为秋晒期,主要是利用老滩(或黑河)水、滹沱(或大口井)水、木盘井水和雨水,通过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五个生产步骤产盐。具体步骤如下: 集卤蒸发 将老滩水、滹沱水或木盘水经人力、畜力等数级扬水至蒸发畦,运用“一步一卡”法,借太阳辐射和风力进行自然蒸发。 过“箩”除杂 利用产盐过程中结晶出来的盐板作为“箩”,待蒸发畦中的卤水“发模糊”,析出大量白钠镁矾沉淀,对产盐卤水起到除杂和提纯效果。 储卤 将经过四至六次过“箩”,最后一次经过“净化箩”后的卤水提送到储卤畦浑存,为产盐作原料储备。 结晶 运城盐池的结晶畦底为盐板。先往结晶畦中加入极少量淡水,目的是降低新生盐茬与盐板的粘合度,使结晶出来的池盐同盐板的结合变得疏松,然后将储卤畦中的饱和卤水灌进结晶畦中,使得大量“光滑、坚实、透明、发青”的氯化钠晶体不断析出,一般5~7天为一个结晶过程。 铲出 利用盐铲(俗称和尚铲),用人工将盐从盐板上铲下成堆,再转送到盐料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