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佃村位于临猗县北黄土高原上的北景乡,建村时间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古时是东西南北大道要冲,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还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
南佃村改名趣闻
南佃村以前叫做南天村,村名为何改变?还要从以前的一位大人物王廷祥说起。
王廷祥祖籍河南,元朝时期曾被封为四川的侯将,去世之后,灵柩返回故里时,路经南佃村歇息,随行人员发现该地风水独特,地理位置优越,村落虽说不大,但居于龙背之上,东西南北交通方便,且村容齐整,林木繁盛,同时村里设有寺院,炭园,车马大店,饭庄等,村民勤劳好客,村名又是神话中的南天门的谐音,护灵的主事就想将灵枢就地安葬,便与当地村民商议,经村民同意后,便选穴位,招短工,在村南的龙背开了一片荒地,筑起一个硕大的墓冢,墓前立有高大的幕碑,排列石人石马。
同时村里还建起了一座祠堂,其规模也相当大,四合院落,穿廊正房,四面雕梁画栋,正北墙上悬挂王廷祥的画像,东西厢房与南房均为客房,进门一块大照壁,上写着一个大福字,每逢清明和农历大年初一,村里都会组织主姓族人到墓地和祠堂举行祭祀活动。
1368年明太祖建立政权之后,当地官员认为王廷祥是汉人。却为元朝效力,很是恼火,就下令将王廷祥的墓场毁坏,墓碑和石人石马均被毁坏。祠堂也做了学堂,因为这时候村里大部分的农户为王廷祥家的佃户,于是,就把南天村改为南佃村。
道士大战金蟾妖
南佃村的村民广场,原先是村里的池塘,池塘边上曾有一个小庙,塑着一尊一尺多高的泥像。泥像剑眉怒目,右手仗剑,左手抓着一个金蟾蜍。这是谁的泥像?为什么会被供奉于此?
相传,以前村里的老百姓为了解决当地井深水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动员全村老幼,起早贪黑挖了一个池塘。每逢大雨滂沱,各家各户及各条巷道的水都汇集入塘,经过澄清沉淀,一池水就清如明镜,人畜吃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村中百姓也时常烧香供奉池塘的池神,望其保佑池塘安固,积水常满。
天有不测风云,多年之后,一日风云骤起,巷里霎时波涛横流。这当儿,有人瞧见一个金蟾,跃入池内,从此扎下了祸根。此后凡听到蛤蟆叫声,池塘就会立马横溢,不用一袋烟工夫,便流得满村水深过膝,谁家门户堵得缓慢点,池水便冲门而入,霎时间,儿哭马叫,惊做万状。有时听到那金蟾的惨叫声,马上狂风怒吼,即时变为烈日暴晒。池水干涸,胶泥万卷,中天半月,不惟人畜吃水无着,焦渴难支,而且天气燥热,疫病流行。如此频频发生,人们叫天不灵,告地不应,愁容满面,听其摆布,丝毫没有办法。
一天,忽从远处来了一位道士,五绺长须,披发跣足,道貌仙骨,鹤发童颜。他手持宝剑一柄,风尘仆仆,汗流满面的赶来。人们见他这般急遽,劝他暂时休息。可他哪里顾得休息,急忙把大家叫到僻静处说:“老道我姓高,听说你们村有妖魔出现,专门给你们降妖来了。这个蛤蟆精,原来不过一般蛙类,不足为奇,它在东海水域,与鱼鳖海怪交往,学得各家一些妖术,便自鸣得意,使些末技小术,骗得鱼虾小虫推崇了它,奏到龙王爷驾前,受到宠爱,它便自以为不可一世,成了一带霸王。后来来了一条鳄鱼精,险些吞噬了它,它不得不铤而走险,逃离东海。不想又使点妖术,兴风作浪,顺水来到你们这里,发泄它那满腹怨恨之气,专与人们为难。”大家一听这话,都非常害怕,纷纷挽留道士为他们除害。道士安慰大家说:“不要担心,凭我练就的这身本领,仗着这把削铁如泥的神剑,定让这孽畜毙命!你们切要注意,但见我手伸出,马上递剑给我,好了结此怪。千万勿误!”
道士说罢,将剑递给身旁一个青年。说时迟,那时快,道士脱衣解带,不过分秒工夫,纵身跃入池中,只见水池漩涡一转,但听水中闹声大作,水面波涛汹涌,池塘边沿也随声倾斜,人难站立,这时水底嘶杀声、呼喊声,混成一片。突然之间,一双巨手,冲出水面,大如簸箕,胆小的吃惊伸舌,可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哪里能愈慢得!一旁的青年立即把剑递与他,只听得一声响,污血冒泡而出,化作一缕火烟,飘散空中。不一会儿便云消雾散,晴空万里,池塘之水又一平如镜。而那位道士,却久久不见露出水面,有人说与妖怪俱尽于池塘之中,也有人说,他随着青烟飘回仙山去了。从此,池塘之水风平浪静,人们又安居乐业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道士,便为其立庙,世代供奉。(刘 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