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子弟多才俊,万荣里望乡人才辈出。仅一个平原村薛家,就出了十一代官员,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明代清官薛瑄。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也是山西历史上从北宋之后到清末唯一从祀孔庙的人。
大人物出生时都有神奇故事,根据村里的传说,薛瑄母亲齐氏在生孩子的前一天晚上,梦到一位峨冠紫衣老者抚摸其肚,随后一股青烟腾空而起化为一条龙盘旋在薛家上空。薛瑄出生那天,天降大雨,门口有两个过路的官员来避雨,就站在薛家的门楼下边。孩子出生了,这两个官员说:“这孩子以后级别肯定比我们高,所以我们只配给他站岗。”这个孩子就是薛瑄,其长大后也有许多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为人正直 铁汉公正
薛瑄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人称“铁汉公”,这是为何?
话说薛瑄任南京大理寺少卿时,好友张纯劝他去拜访太监袁诚,薛瑄一直没有去。后来薛瑄因事去袁府,袁诚反倒降阶相迎。后来别人问起,袁诚说:“他连大太监王振都敢得罪,哪里会对我屈服呢!”
端午节到了,天气也热了起来。袁诚派人给薛瑄送去一把精致的檀香木扇子。薛琯正言拒绝。送扇之人再三劝说,要薛瑄收下,还说:“一把小扇,算不得什么,还是请少卿收下。”薛瑄说:“唐德宗时,有个宰相叫陆贽,为官清廉,不行贿,不受贿。德宗向他下一道密旨说:“一概拒绝馈赠,办事恐怕不便。重礼不可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陆贽答道:“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足,必及衣裘,车舆不足,必及金璧,涓流不止,溪壑成灾。”一席话,使送扇之人,无语答对,扫兴而归。
宣德年间,薛瑄在大臣杨士奇等人的举荐下,进京为官。这一时期,太监王振把持朝政,专横跋扈,发展个人势力。一次王振私下向心腹打听朝内可有同乡,有人向他推荐了河东薛瑄。王振想把薛瑄拉进自己的党羽,派人给薛瑄送礼,被薛拒绝。送礼者说:“我们主人向你送礼,是求之不得的事,你为什么要拒收呢?我看你迟早要招灾惹祸!”杨士奇、曹鼎劝说:“先生被召进京为官,有我等所荐之功,也有王振之力,何不一同到王府致谢?”薛瑄正色道:“我受恩于国家,也只为国家效力,哪有为私人办事的道理?”许多大臣埋怨薛太固执。王振对他的“傲慢”态度和不恭,早已怀恨在心,决心报复薛瑄。指示其党羽王山、王文一伙,弹劾薛瑄“是古非今,妄辩已成大狱”。英宗昏庸,将薛瑄提拿问罪,判处死刑,押送锦衣卫监狱,待秋后问斩。锦衣卫监狱是魔窟,进入此监,十人九死,人们替薛瑄捏一把汗。而薛瑄却在狱中手拿《易经》,面壁而读,毫无惧色。政通使李锡闻知此事,感慨地说:“真乃铁汉公也!
薛瑄教孙 摸碑进士
在平原村薛瑄陵园的东南角,竖着一块“摸碑进士”的石碑。这里头还有一段趣闻!薛瑄有个孙子名叫薛基,自幼聪明。“摸碑进士”就是指他。那么他为什么被称为“摸碑进士”呢?且听到来!
话说薛瑄得罪了宦官王振,被削去官职,从京城搬回故乡平原村居住。他设帐授徒,大开讲学之风。平日里对薛基严加督导,希望他早一点成才。
每年的三月初三,当地的禹门庙会非常热闹。不但有名角演戏,还云集着四方的商贾士人。薛瑄特意放假三天,让学生们去游玩。这一年,薛基也要同去,薛瑄答应了。但是交给他一个任务,途中有一块石碑,文词很好,要求薛基背诵下来。从平原村到禹门口路程有六七十里,薛基忙着赶路,遇到那块碑时大致看了看,心想路还远,回来时再背不迟。
到了禹门,庙会尤其热闹。他先是站在黄河岸边看悬空而建的“飞阁流丹”。又进了禹庙,看见许多善男信女朝拜禹王。接着又看了“北口秋风”“三柏玉石桥”“春雷一声”“鸣泉漱玉”等景点,夕阳西下,这时候薛基才想起祖父布置的作业,赶紧往回赶。走了没几里,天已经黑了。到了石碑跟前时,夜幕全落,星光黯淡,什么也看不见。薛基无奈,只好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摸着读。好在他天性颖悟,平时的文学功底也打得扎实,竟这么摸着就背下来了。三更时分,回到家里,薛瑄已经倚门等候多时。他见孙儿一路辛苦,也不好问什么。
第二天一早,薛瑄提起碑文的事,薛基说自己已经背下了,就依了学堂的规矩,脸儿朝外,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薛瑄听了,点头称赞,但说:“有一个字背错了。'暖’背成了'爰’。
薛基想了想,说:“孙儿也猜想那个字是'暖’但昨日回迟了,是黑夜里摸着碑文背下来的,'爱的“日’字旁剥落了,孙儿拿不准,就背成了'爰’。”
薛瑄听了,惊奇不已。后来,薛基中了进士,这个故事也流传开来,人们便称他是“摸碑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