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1年07月05日 - 第20210705期 - 第3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10705期 - 第3版 - 新闻内容
万荣后土祠见证农耕文化之滥觞

新闻作者:来源:运城晚报  阅读次数:
后土祠: 四千年延续至今的农耕文化
  人们常说皇天后土,皇天代表天神,后土为土地之神。古人认为父天而母地,生活在高天厚土之间,人们十分感念大地母亲的包容、承载,因为有了大地,人们才有了衣食住行的依靠和源头。
  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神。因为脽上是天然的“泽中方丘”,位于黄河、汾河交界之地。从后土祠内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文可知,夏商周三朝时,帝王年年来此祭祀后土。后来,汉文帝在此建庙,汉武帝立祠。自汉武帝到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尤其汉武帝刘彻一生6次来这里,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风辞》。现后土祠内还存有宋真宗赵恒御书的萧墙碑。
  据说,北京的天坛和地坛与后土祠也颇有渊源。明成祖原想亲赴后土祠祭地,但因政务繁忙,恐路途遥远不安全,于是派重臣前来此取土,作为祭奠土,在北京建了一座后土祠,即天地坛。后又建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这也是全国的后土庙都称庙,而后土祠称祠的原因。
  因为河道的变动,后土祠可以说是屡毁屡建,但一直都建在黄河、汾河交汇之地。现存的后土祠,虽不及唐宋时期的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冠。其主要建筑是同治年间易地重建,有山门、品字戏台、东西五虎殿、献殿、正殿、明代轩辕扫地碑、宋代后土祠庙貌图碑、秋风楼、萧墙碑、张仪古道等。
品字台:全国极其珍贵的品字形戏台
  从慈恩亭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承天门,便看见一座高大的山门,上书“后土祠”三个大字。站在山门前的高台上,远眺黄河和汾河交汇,很是壮观。
  走进山门,最特别的就是“前一后二”的三座古戏台。
  山门的背面其实是一座戏台,也被称为过路戏台,十分神奇。它平时是山门,台板卸掉人们就可以直接穿过,初一、十五祭拜十分方便。逢庙会唱戏时,把台板搭上,台上唱戏,台下走人,因此戏台上有副对联可谓形象:“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后面的两座戏台,屋顶相连,中间为通道,一为道家台,一为佛家台,台前的石柱上也各有对联,仔细品味,都颇有禅意。东面台顶有木匾写着“春雪台”,上下场门额上写着“水月”“镜花”。西台的匾上写着“歌舞楼”,上下场门额上写着“达古”“来今”。
  至今,老一辈人回忆当年唱戏的盛景仍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他们说后土娘娘喜欢听戏,前台唱蒲剧,后面两座戏台演豫剧和秦腔,三场戏同时开演,虽然距离很近,但因为特殊的布局和设计,声音却互不影响。哪个台上戏唱得好,观众便涌到哪个台下,台上台下热闹非凡,有时演到兴起,更是通宵达旦,这样演戏和听戏,在全国可算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正殿:祠内建筑精华和特色之所在
  穿过戏台,后面便是献殿和正殿,可看见殿前的两棵古柏。据导游介绍,后土祠中有“六绝”,这龙凤柏便是其一。只见两棵柏树树冠如云,枝叶茂盛,呈龙腾、凤舞之势,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
  两侧东西各有一座五虎殿,这是后土祠才有,意思是十位猛将只有后土娘娘可以指挥调遣。
  祠内建筑工艺精巧,除了石雕、砖雕、铁塑极具特色,正殿上方的四层镂空木雕更是精湛,那核桃木上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正殿中央供奉着后土圣母像,两侧是她的化身——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传闻人类需要繁衍,圣母便化为送子娘娘,助人生儿育女;人吃五谷免不了生病,圣母便化为送药娘娘,帮人解除病痛。
  人们心中感念后土恩情,虽然明朝之后朝廷不再来此祭祀,但民间的祭拜一直不断。
萧墙碑: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名碑
  在正殿的东北侧,有一座碑廊,里面便是有名的萧墙碑。该碑为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全碑共五块,1365个楷字,碑名《汾阴二圣配飨之铭》,后移于行宫门外,官员觐见帝王时要在碑前整理衣冠和思路,故名萧墙碑。
  当年,唐明皇在此得鼎,将“汾阴”改名“宝鼎”,宋真宗在去往后土祠拜谒时,见“荣光幂河”,又将“宝鼎”改作“荣河”。
  据荣河镇村民樊晋宝说,宋真宗曾在此居住了一年多。从县志记载和庙像图石可知,原有宋真宗碑和唐明皇碑立于庙的东西两侧,因黄河水涨,脽上淹没,碑被移至旧城。后又因旧城淹没,碑没于泥沙,直到1951年,荣河县建轧花厂,需要石料,被人从河中挖出。可惜两边的龙饰被毁,只剩中间的碑额。
  从宋真宗立碑到现在,一千多年的时间,这块碑刻能较好保存可谓难能可贵。更何况它是由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碑文,在历史上也十分少见,更是人们研究后土沿革珍贵的文字史料。
秋风楼:内藏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
  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内藏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而得名。相传,汉武帝在完成祭祀后,与群臣泛舟河上举杯畅饮,兴致极高。秋风萧瑟,天地辽阔,他触景生情,吟出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那时汉武帝已打败匈奴,平定南越,国家军事、文化、经济都进入了兴盛时期。看着眼前秋风掀起的波涛,听着鼓箫和鸣,汉武帝高兴到了极致,却也乐极生悲,忍不住感叹人生短暂、老之将至。
  秋风楼的创建年代无史料记载,但有过移建是有记载的。现存楼身分三层,高约33米,有人认为是明代建筑,清代有重修。
  秋风楼的台基凌空横跨在一条东西贯通的古道上。这便是有名的张仪古道,据说,战国时期张仪就是经此道入秦,最后官拜秦相。在古道的门洞上,东西两侧各有砖雕,上面书写着“瞻鲁”“望秦”。1937年秋,朱德亲率八路军3个师、6个旅,从庙前渡口登岸,经此古道北上抗日。
  如今,后土祠、秋风楼几经风雨沐浴、岁月变迁,依然巍然屹立在黄河岸畔,守望着人们一年又一年的丰收……(来源:运城晚报)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