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21年05月10日 - 第20210510期 - 第8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芮城东张剪纸闻名遐迩,距东张不远的南张,还有一赫赫有名的“唐大妈”布艺。让人不禁感叹,芮城这座平凡的县城却藏着太多的惊喜,仅百米之隔,就出了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护佑苍生 文化遗存 香包古代叫香囊,今人称荷包,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代表着千年来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包来源于神话故事。旧时,每到春季各地都会频发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生活,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之后,这位神仙制作了一个香袋,对百姓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人们照做后惊觉发现,真如那人所说,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佩戴香包的人就会遭受虫害毒疫之灾,从此,人们认为香包是一种驱邪避妖之物。针针线线 布艺世家 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线缝制之中,希望家人佩戴上自己制作的布艺,可以平安顺遂。所以布艺的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但不管什么形式,都传达着手艺人的美好期望。 唐海卜,祖籍河南洛阳,自幼随家人逃荒至河对岸的芮城县,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布艺世家。小时候祖母和母亲剪衣服她就在旁边看,她的母亲每次做活的时候手都裂的流血,看着劳累的母亲,她就想着要帮她干点什么,于是就学着母亲的样子开始剪,刚开始剪的时候经常会剪坏,剪得窄不能穿,反正怎么剪都不合适,她的母亲看到后就笑着说:“你非拖累我一辈子不行。”唐海卜心想,祖母、母亲都是两只手,为什么她们都能做出来,我就做不出来?我本想帮她们,反而给她们帮了倒忙。她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成功,她刻苦练习,勤于钻研,慢慢就练出了一双巧手,每逢村子里有人过喜事,唐海卜就带着自己的针线盒去帮忙,而且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就这样,她的手艺越来越精湛,在当地也逐渐有了名气。匠心独具 守艺传承 手艺人亦是守艺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聪明才智把传统工艺加以创新。 如今年近八旬的唐大妈,凭借40余年的做工经验,无须模具,无须划线,无须用尺量,纯手工,而制作出的物品几近完美。在继承制作传统香囊的同时又不拘于传统,大胆进行创新,先后创作出十余种艺术品,例如“心心相印”“金元宝”和钱袋挂件等。她缝制香包所用的材料有香草、朱砂、铜镜、七节桃木棍,有驱虫辟邪的说法,为什么要用七节桃木棍呢?因为“七”有“七上”之说,预示着家人一年更比一年好,事业蒸蒸日上,家人平安吉祥! 2012年,她去华山旅游时了解到《宝莲灯》里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回来后便琢磨那边的香包都是普通的形状,她就想为什么不把香包做成“宝莲灯”的样式呢?唐大妈便开始尝试,用浆糊糊不行,用线抽也不行,通过不断探索,最后用烙铁一烫将香囊成功做成“宝莲灯”的样式,两个月的时间,她做了两大纸箱有200多个,随后拉到华山售卖,听说华山有了“宝莲灯”,游客纷纷过来买香包,一个小时便一抢而光。 2016年,她制作的香囊有了新名字——“祥包”,并成功获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77岁的她说:“别看我年纪大,我还有梦想,我要带出更多的学员,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芮城布艺走出芮城,走出山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