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邑之北,条山之南的魏城有着浓厚的崇学重教之风,卜子夏在书院村立书院设教,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在这里,他教出法家李悝、军事家吴起等10多位安邦定国的文臣武将,功昭史册,传颂至今。魏国君魏斯,尊卜子夏为师,敬贤礼士,成为战国时期一代明君。
拜师孔子 周游列国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卜子夏从小非常好学,四处拜访名师,七八岁时就讨教了村中所有识文断字的人。他14岁那年,孔子周游列国前在卫国帝丘开门办学,卜子夏喜出望外,徒步数月赶到卫国,想要投到孔子门下。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论相貌,并不英俊潇洒;论身材,也不壮硕;论谈吐或聪明,也只是普通而已。反观孔子的弟子几乎都是人中的龙凤,有许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师英武得多,还有一些谈吐和聪明也不输给孔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更坚定了卜子夏拜孔子为师的想法。
孔子面对这个比自己小了四十四岁的弟子,见他笃志不拔,聪敏宏毅,狠不下心拒绝他,免了他的挚礼收他为徒。卜子夏跪在老师的身边问道:“我的老师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师,但老师身边的一些人既已比老师优秀,他们为何从各个国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地来追随老师呢?”孔子说:“你看,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子路的勇敢远远胜过我;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不及的。但是我告诉你,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追随我的原因啊!”听到这里卜子夏这才恍然大悟,决心跟着老师周游列国学习更多的知识。
卜馆春风 书院设教
卜子夏忠实可靠,做事情常常能够以大局为重,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孔门十哲”之一。24岁学业结束后,回到鲁国,经过孔子的推荐,出任鲁国的莒父宰(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官员)。他上任之后勤政为民,政绩比较突出,受到民众的爱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卜子夏为孔子守孝3年后,31岁的他带着满腹诗书的学问回到晋国,准备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当时的晋国实际上是名存实亡,说他回到晋国实际上是回到魏国。卜子夏在这儿办起学堂,设帐授书,开始了长达55年的设教生涯。三尺讲台成为历史上的卜子讲坛,亦称卜子夏书院。他住的那个村子被称为“书院村”。
卜子夏的到来对于魏国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魏成子向魏文侯举荐卜子夏,魏文侯当时就拜卜子夏为师。很多人也慕名而来,在这里“子夏教徒三百”,其中就有10多位安邦定国的文臣武将,比如:法家李悝、西门豹等。
文人志士在这里聚集,学习氛围蔚然成风,成为了芮城八景之一,后人还吟诵道:
卜馆春风
专门文学博而工,设馆西河布圣功。
自是及时沾化雨,宛如终日坐春风。
孔坛衣钵传来久,偃室弦歌调不同。
访得魏候师事处,桃源村后芮城东!
“卜馆春风”取“聆听教诲,如沐春风”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意,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能够让人们慕先贤而求善道,明礼仪而修己身。
子夏献计 助魏退秦
相传战国后期,秦国日渐强盛,一直想并吞其他六国。一日,秦王召集群臣商议攻打魏国之计。群臣都认为,兵马未到,粮草先行,魏国与秦国一河之隔,占据黄河龙门大险,若其粮草充足,攻守条件皆备,此时不宜攻打;若其粮草缺乏,军心必乱,此时攻打,可一举成功。秦王听取群臣意见,一面屯兵魏国边界,一面派暗探侦察魏国粮草底细。
魏王文侯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火,立即和群臣商议御敌之策。当时,正值青黄不接,而且连年大旱,群臣深知国中粮草奇缺,惟恐秦兵侵犯。魏文侯在束手无策时,忽然想起足智多谋的老师卜子夏,亲自到书院登门请教御敌良策。卜子夏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献上“屯土充仓”之计,使魏文侯茅塞顿开。魏文侯依照卜子夏之计,从汾河入黄处,由西北向东南沿滩沙土垒起几百个大土堆,土堆用苇席包裹,周围插树枝为栅,号称“十里粮仓”。为对付秦国暗探,令守卫将士严把仓门,不许闲杂人员擅自入内,且在“粮仓”苇席上撒一层谷物,引来群雀啄食,以假乱真。果然,秦国暗探远望魏国粮仓如山,望不到头,又见群雀纷起纷落,深信仓内粮食充足,就回咸阳禀报秦王。秦王与群臣误以为魏国粮草充足,遂退兵罢战。
卜子夏“屯土充仓”妙计为魏国积粮蓄草,休养生息争得了时间,魏文侯及群臣十分感激,对卜子夏愈加敬重,凡重大举措,都要听取他的意见。
“音”“乐”为鉴 以身作则
有一天魏文侯来到书院拜访自己的老师,走到村口,就听到卜子夏正在弹琴,琴声悠扬,深深吸引到了魏文侯 ,文侯走进书院说道:“好曲好曲啊,我的老师不仅教人有方,还如此精通音律,刚好,我也有关于音乐的问题请教一下老师。我穿着端冕听古乐,结果却昏昏欲睡。但是当我听郑卫之音的时候,却不知疲倦,请问为什么古乐会让人昏沉,新乐却令人不知疲倦呢?”
卜子夏回答说:“天下安定之后,端正六律,调和五声,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用诗歌来表示颂扬,这就是德音,德音才能称为乐。君子通过乐,可以相互交流心得,谈古论今,述说的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正是演奏古乐的意义;而现在您所喜好的,比如说郑国的音乐,它的音调泛滥而没有节制,使人的心志放荡,有害于人培养美德,所以不能称之为乐。正是因为他们有这些特点,所以在祭祀的时候,这种非常庄重正式的场合,不能够用它们,为什么不能用呢?因为它们破坏了中正之气。”
最后,卜子夏还提醒魏文侯说:“作为一国之君,一定要谨慎选择自己的好恶,因为国君喜好什么,臣下就会做什么。上层干什么,百姓就会跟着干什么。”
听到卜子夏的这番话,魏文侯恍然大悟,原来作为国君,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后,魏文侯不再听那些靡靡之音,每到农忙时节,他亲自来到田地,与百姓共同劳作。国君以身作则,百姓干活也更加有力,魏国也日渐强大起来。
“卜子书院”几经兴盛,后又逐渐衰落,如今的书院已坍塌损毁,通过旧照片依稀可见其当年风韵!它可以让我们重温先贤尊师重教之遗风,使得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逐渐深入人心,薪火传承,使古魏大地不仅山川秀美,而且书香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