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工业。三门峡市强抓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提升,以深化改革夯实基础、以赋能“三农”引领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让土地产出“黄金”,结出“金蛋蛋”。2020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266.96亿元、居河南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增加值139.98亿元、增速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增长7.0%。
规模化集约发展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
优化产业布局——以建设卢氏官道口—灵宝寺河山—陕州二仙坡“黄金苹果带”为抓手,加快矮砧密植果园和老果园改造建设步伐,促进果品业发展。以卢氏连翘、渑池丹参、灵宝杜仲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建设标准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搞好品牌引领,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质量、创品牌、延链条、抓出口,促进食用菌发展。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和设施蔬菜种植,持续推进生猪复养增养稳产保供项目建设,建立完善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推进奶业全面振兴。苹果、连翘的产量、面积稳居河南省第一位,食用菌的规模、产量均居河南省第二位,牧业产值43亿元。
实施项目推动——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梯次建立国家、省、市级项目库。共谋划9大类125个项目,总投资592亿元。尤其是灵宝苹果现代产业园、伏牛山(卢氏、灵宝)香菇产业集群、陕州菜园乡苹果产业强镇等一批“国”字号项目已顺利落地。目前,三门峡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3家、市级90家,全年销售收入60多亿元。
标准化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推进“两新”应用——推进藏粮于技,抓住种子要害,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推广种植苹果秦脆、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和玉露香梨等新优良品种面积2200余亩。示范推广食用菌优良品种5个、实用技术5项,赤松茸标准化种植示范面积120亩,建立小麦新品种鑫地丰168高产示范基地2个,推广示范种植“豫丹参1号”新品种200亩,建立连翘新品种选育基地2个。
完善标准体系——三门峡市新制定果菌药等市级以上标准17个,其中有5个水果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灵宝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陕州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加快追溯体系建设——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市建成省级追溯点68个,卢氏县建立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坚持品牌化发展
打造农业特色优势
加强产品认证——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215个,其中绿色食品84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0个。“灵宝苹果”是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186.42亿元,居全国县级第一名;“灵宝香菇”先后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品牌价值21.38亿元;渑池丹参品牌价值4.85亿元,被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河南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加强品牌培育——共注册果、牧、菌、药、菜企业品牌70余个,“二仙坡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特别是随着农产品“触电”,还涌现出了“山果演义”“老醋男”等20多个知名电商,先后在上海、北京、南宁举办了3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会,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了15次展销活动,累计达成签约意向9.08亿元。
加强载体建设——陕州区菜园乡入选河南省农业产业强镇,卢氏县、灵宝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2020年河南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渑池县南村乡被评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卢氏香菇、陕州苹果、渑池丹参、卢氏连翘被认定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
信息化改造提升
增强农业发展动力
开发“移动菜篮子”——自2020年2月10日“移动菜篮子”平台启动至今,电商企业每天为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3万余户居民提供了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配送,总量4万余斤。国务院网站、保加利亚政府网站以及其他国内媒体纷纷进行报道。
推进益农社运营——全市共建成益农社1145个,发展涉农电商2500余家,开设涉农网店4200余个,网上交易特色农产品300多个,目前交易额已突破25亿元。与建设银行联合开展金融普惠活动,共同举办了“裕农学堂”,培训信息员100多名。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指导灵宝、陕州区开展数字乡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试点建设申报工作。灵宝市已顺利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地区。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扎实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全市1296个行政村(居委会)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完成赋码登记,量化资产总额27.74亿元,确认成员身份数168.0125万人,股权证发放比例达到80%。实践中摸索出“三变+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和第三产业6种模式,创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市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家、省级示范性产业化联合体10家,共带动家庭农场184个农户23.6万户,吸纳农民就业14.8万人。
成立企业联盟——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三门峡市特色农产品销售企业大联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入该联盟,对外签订销售协议55份,销售金额达到1155万元。
持续实施赋能“三农”
积蓄农业发展势能
制定印发《三门峡市“三农”赋能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力搭建政府、产业、改革、金融、文化、生态、人才、智慧、组织等九大赋能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学编制规划——以《三门峡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总纲,结合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重点制定完成了果、菌、药、菜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建立了“1+5”规划体系。
建立保险体系——在建立苹果、食用菌、核桃、大枣4个特色农业品种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新增花椒、辣椒、连翘等10个品种,形成“4+10”两期保险,河南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落地陕州区,形成特色农业“4+10+1”的大保险格局。
加强人才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历提升、信息化建设等工程,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名、完成农民学历教育1000名,举办三门峡市直播达人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培训班培训学员1000人,选聘200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正式落户三门峡,为三门峡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纪雨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