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史万祥、韩再兴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陌南镇韩家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质朴的乡土民俗,讲述着原汁原味的华夏民风。
玄帝至此建圣庙
《陌南古镇寻览》中记载,在韩家村以北的茨林沟山上,有个漫山洼,山环水抱,纳日月之光辉,揽天地之瑞气,实属风水宝地。洼之左右,酷似人之双臂。左臂如白马,仰首挺胸,背搭骑鞍,尾垂山下,自西北而东南,与地脉同向,成为当地庶民安厝定家之坐标,取名马山。右臂托崇山峻岭,雾绕云飞,霞蔚蒸腾,时如群仙聚首,时如骏马竞奔,不时幻化,美不胜收,取名西山。两臂之间岭上有平斜裂纹裸石,石面上有深可过寸的踱步足印,足印旁有椭圆孔洞。相传道教祖师玄帝云游至此,见条山峻秀,便歇马驻足,欲建道观,遂拴马于左,插剑于右。这样便留下了大脚印和插剑孔。因玄帝落脚后石裂印深,人们便称此石为“浮不起”。村内有一座玄帝庙,相传其为玄帝所建。
玄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民间俗称祖师爷。他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相传,玄帝15岁时,就放弃王位来到武当山修道,修行40余年后,纵身一跃崖间,出现五条神龙迎接,白日飞升成仙。在此修炼期间,他常常废寝忘食,嫌吃饭喝水耽误时间,于是开始了坐禅辟谷。饥肠辘辘间,肚子和肠道就会“咕噜咕噜”叫个不停,玄帝听着心烦,将肠子和肚子抓了出来。由于日夜聆听玄帝念经,有了道法,从此肠道化成了一条大蛇,钻进了玄帝的鞋里,而肚子则变成了一只大乌龟。玄帝封他们为“龟蛇二将”。
还有一说,龟蛇二将原本是水火二魔王。封神大战时,相传,商纣王勾结水、火、旱、蝗、瘟、妖六魔,扰乱天下。玉皇大帝命玄帝帮助武王伐纣除魔。玄帝统率六丁六甲与六魔王大战,四魔不敌逃脱。水火二魔化成苍龟和巨蛇与玄帝交战,玄帝使用神通,锁住其原形,令他们不能再变化。从此,龟蛇二将归顺玄帝,并被玉皇大帝封为苍龟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巨蛇封为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过去玄帝庙是最常见的庙宇,人们追求美满富裕的安康生活,希冀玄帝保佑自己。宋朝有一县令,每当村内有诉讼案件,就会到玄帝庙内来断案,“韩圣罚缸”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
韩圣罚缸显才干
话说宋朝的时候,韩家村出过一个县令,名叫韩圣。他年少聪慧,读书精进,考中举人并当了县令。当时一些官吏为速决案件滥用酷刑,不问对象,不管案情缘由、轻重一律施以严刑,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但是韩圣清正廉洁,判案采取“明德慎罚”(彰明德教,慎用刑罚)的方式。当时村内家家户户都有农田,虽然黄河近在咫尺,但在旱季灌溉浇水需求量增大的时候,从黄河打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村内时有诉讼案件,韩圣对败诉方不罚钱、不受刑罚,只要他们给村内提供一口缸即可,平时缸里就倒满了水,旱季用来浇灌农田。
一天,韩圣路过一家肉铺,见一老头和卖肉的吵架。韩圣下轿一问,才知道这老头家里有个病人,没钱抓药,今逮鸡来卖。谁知刚到这里,一不小心鸡飞到肉铺里去了。老头忙上前逮鸡,肉铺掌柜出来挡住,硬说这鸡是他家的,便争夺起来。卖肉的伙计也来凑热闹,向韩圣说:“我家掌柜家的每只牛、猪、鸡,我都认得清清楚楚!”
韩圣听完后,将这三人和鸡带到了村内的玄帝庙内。韩圣说:“你俩都说这鸡是自家的,这鸡早晨吃的是啥食?”掌柜说他喂的是小麦,老头说他喂的是谷糠。韩圣对卖肉伙计说:“你愿意当证人,就把这鸡杀了。”伙计不敢违令,就一刀豁开鸡嗦子一看,里头全是谷糠。韩圣说:“好了,这就证实鸡是老头的。鸡值多少钱,由掌柜马上还给老头去买药,另外,罚掌柜一口缸,并盛满水放在村中!”
哑巴沟里耸五岳
韩家村有个哑巴沟。哑巴沟的由来已久,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据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和村里的地理结构有关系。整个村子的居民分布在中条山的一条大沟两边,站在沟的这边大声吼叫,按常理应该有回音的,但这条沟却没有回音,所以就叫哑巴沟了。当地人的土话,说是黄土里没有“崖(音来)娃”。
又传说,元朝时,有皇粮途径营坑村(韩家村东,五岳庙南)时被劫,皇帝下令焚毁该村,村人逃之村东沟里居住。因是元朝灭了营坑村,遂又名元营村。后讹传为联营村。万历三年《重修五岳庙记》载:“在芮治东三十余里许,曰朱吕,迤北三里,古之营坑村也。噫!村无踪。”
还有一说,自塌窑村而下,与西河村、哑巴沟村为一直线,有传说:出嫁女儿为塌窑亲人安葬后,一路痛哭回家,途径西河村时悲痛欲绝,故而得西河村(方言“牺惶”为西河的谐音, 痛苦的意思)名,痛哭女儿回到娘家时已哭得噎不能语,而得哑巴沟村名。
也有村民倾向于另一个说法,最早这个沟是无人居住的荒沟,直到有个哑巴在此放羊种地常住后,人们才把这条沟叫做哑巴沟。
哑巴沟有一座占地二十多亩的五岳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里只有两所中学,其中之一就设在这个庙里。五岳庙始建年代不明。明万历三年碑载:“旧有庙基八亩,庙前有营坑村,惟存金元重修二碑”。今有元至顺四年岁次癸酉(1333) 重修五岳庙巨碑耸立庙院,其高3.5米,宽1米,沙石质。风雨剥蚀严重,碑阳仅存额篆“五岳庙重修碑记”清晰外,碑文俱毁。碑阴仅能辨识“至顺四年癸酉立碑”数字。因庙字俱毁,故明嘉靖甲辰(1544)春重建,至嘉靖乙卯冬地震时又遭损毁,庙内僧徒募化,重新修葺。康熙四十六年重修碑载:明末奇荒,主持四散,庙宇毁圮,田地荒芜,神像不存,于康熙三十九年,韩毓奇等五人忽发善念,鼓众重建正殿三间,塑正神五尊,左右站神四尊,立庙会于正月十五,四村朱吕、韩家、西河及哑巴沟轮流主持。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并建献殿三楹,山门一座。同治六年(1867),改建享殿三间,耳房两间,创建乐楼三间、戏房三间,又于同治八年创建看台三间,东西山门各一间,创建东边道院及东西北房九间。现殿宇为清代重建遗存,计硬山顶献殿三间,看台三间,东西耳房二间,东边道院上房三间,东西厢房六间,东敞房三间。存有元碑两通,清碑四通。看台后有清绘《封神演义》壁画16幅,虽画技一般,但他处未见,现被泥封。
在我国的大好河山之中,五岳一直都是最受推崇的山脉。哑巴沟五岳庙有个传说:一天晚上,村里看庙的人从外面回来进了庙,走到后院的井房边,突然看见一个白衣人一晃就不见了,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半天没敢挪动一步。后来,人们就传说那是“五爷”回家来了,看到香火没了,自己的宝像也被砸了,感到很不高兴。后来又有人说庙里出来一条碗口粗的蛇,全身红色的,看到人就钻进看台后面的草丛里,那是“五爷”的化身。这些消息传出后,一时在十里八乡传了个遍,都知道“五爷”变作“神蛇”显灵了,求“五爷”就会有病治病,无病得福。有仙则名。于是,作为学堂多年的五岳庙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人来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