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0年11月16日 - 第20201116期 - 第8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01116期 - 第8版 - 新闻内容
“神”在古庙 枣兴姚村

新闻作者:任一 李卓阳  阅读次数:



       稷山县姚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处,它匍匐在汾河之北、依靠在云丘山之南,犹如母亲臂弯中的儿女一般。姚村地肥水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这里是久负盛名的稷山板枣的发源地,此板枣为历代皇室“贡品”,堪称“中华枣中之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这里是稷山东岳泰山庙会的发祥地,曾有“五社十八村七十二尊神”之誉,古庙会在这里周而复始、世代相传。


千年史话 神韵姚村


       姚村建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旧时村里建有东、西、南、北门和小东门、小西门,各门建有门楼,四周筑高大的围墙。每到夜晚,六门紧闭,既防盗贼害民,又防野兽侵扰,村民俗称“六门村”。
明朝末年,姚村名为“云水庄”。据《稷山县志》记载,当时村北有后涧,村西有西门渠,村南有卧龙沟,村西北方向又有一股泉水。逢雨,水流依村庄外急湍而下入汾河;雨住,泉水、涧水环绕村边;遇晴,村庄高居云水雾气之上,可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乾地无主荒坟屡次青天断案碑记》中已改为“姚村”,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汉语对“姚”的解释为“美好的样子”;《辞海》对“姚”的解释是除了妖艳、漂亮、美丽之外,还通“遥”,即长久遥远之说。可见前人用姚村来命名,不仅是对美丽家乡的赞美,而且还蕴藏着对后代幸福的祈盼!

前人栽树 泽被后人


       蜿蜒于姚村前后长龙般的枣树林,耕种面积近4800亩,有千年板枣树2800余棵。走进枣园唯见虬枝峥嵘,盘虬卧龙。
      在一代代后稷儿女的辛勤栽培与传承下,稷山板枣的栽培历史,至今已有3000余年了。《诗经》咏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春秋时期,地属晋国绛州管辖,红枣名为“晋枣”、“绛枣”,之后随着稷山管辖地的改变,曾被叫做“河东枣”、“安邑枣”。在隋、唐、北宋、金元时期,随着“岐黄之术”的兴盛,历代皇室都将其列为“贡品”。明代中期,经过三代知县改良枣树品质,“稷山板枣”正式定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稷山板枣被世人所认知,稷山县也被誉为中国板枣之乡。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升稷山人裴耀卿为长安令,后历任刺史、侍郎侍中、直至丞相。他将家乡稷山板枣推介朝中,使稷山板枣为宫廷佳品;元朝监察御史姚天福,稷山南阳人,任刑部尚书,力荐忽必烈品尝稷山板枣,颇受皇亲国戚青睐;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稷山佛峪口一带屯田练兵,登基后不忘稷山板枣,常食不厌;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因其岳父马永图曾任稷山知县,多次品尝稷山板枣赞叹不已,并向乾隆皇帝介绍得以首肯,稷山板枣被列为御膳珍品,名声大震,传承于世;上世纪60年代,当地群众曾委托北京来锻炼的干部给毛主席捎去一箱板枣,毛主席品尝后连声称赞。他自己舍不得吃完,还寄给了前线的战士。
       千年板枣树,默默地屹立在田间地头,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在岁月的轮回里,见证历史的变迁,抒写着姚村壮丽的文化诗篇!



千年古庙 钟灵毓秀


      俗话说“无庙不成村”,在过去,每个大点的村落里都有大大小小的庙,不同的庙里供奉着不同的神灵。但有的庙不一定有“会”,有“会”的地方也不一定有庙。既有庙,也有“会”,并能够传承千年者,实属不易。姚村有后土庙、观音庙、五谷庙等。如今的后土庙内,供奉着千佛娘娘、后土娘娘、黑虎灵官、药王、雨王、祖神爷、关公等神像,有五尊神像来自于东岳泰山庙。为何东岳泰山庙的神像要供奉在后土庙呢?
东岳泰山庙为五岳之首,俗称二十八庙,是供奉东岳帝君黄飞虎的神庙。历朝皇帝都要登泰山之巅进行封禅朝拜,以求万世永昌。民间百姓所建东岳泰山庙为的是祈福避祸,保一方平安。相传黄飞虎原为商朝大臣,因纣王暴虐无道,遂反殷投周武王伐纣,屡建大功,直至战死沙场。道教祖师姜太公封他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阴曹地府十八层狱。总管人间吉凶祸福,轮回转世。农历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大帝黄飞虎诞辰庆典之日,从元代以前就立此日为庙会。
        稷山东岳泰山庙早已不复存在,修建于何时也无从知晓。据村民裴亚慧讲述,在大佛寺东碑廊下,有一块元大德十一年即(1307)年立的稷山县重修《佛阁清凉寺碑铭》上有一段铭文,载有文曰:“爰有古佛窑洞,东联高风水之台,西接岱岳齐天之庙,南观汾水,北靠孤峰,前临甘泉常有春色,青龙绕寺,白虎当门,是圣贤游履之方,乃僧人安居之所”;据姚村现存曾供泰山庙上庙的神架上记载,重修神轿的年号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由此推断,东岳泰山庙建筑时间在此之前,可以说稷山县东岳泰山庙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需要探寻和追忆。
东岳泰山古庙会由五社十八村轮流做庄管理,直至1936年举行最后一次活动。1944年庙宇被日本人拆毁,1956年东岳泰山庙被全部拆除,仅遗留五尊原始神像和神轿由姚村村民抬回,收藏在后土庙大殿内。

追忆历史 探寻文化


       东岳泰山庙建筑高低层叠,错落有致,进入神道后直通山门,中线自前至后有山门,神道东侧依次为土地庙、三戏台、二戏台、娘娘戏台。主戏台面北两侧有东西庙门。过戏院、走廊、车鼓院,再穿走廊、摆盘院、神架院,就到了正殿。越过正殿,位于最后的是后土娘娘殿。庙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井然有序。
东岳庙正殿宏伟壮观,正门上方横悬一长方形木匾,书有“神在天下第一山”七个大字。在后土娘娘殿前院长有四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参天粗壮的大柏树。它的生长经历悠久岁月,寒暑风雨,尘世沧桑。积淀了凝重、庄肃古穆的气蕴,它伴庙堂而居,陪英灵而存。它的古拙大气,充分彰显着泰山庙的庄严神圣。
虽说庙会只有三天,但五社十八村的七十二尊神,前几天就要陆续送来,每座神架由八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穿着打扮很是讲究,还有替补人员护卫簇拥,各村神架的装饰及抬神架人员的服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按照顺序规定,依次排放在神架院里,二十六日必须送齐。二十八日当天最为热闹,这天是迎神赛社活动的正日。为了渲染庙会的气氛,人们以不同的文艺形式庆祝,庙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首先上庙的是各村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从稷山塔起步,走在最前面的是打喜烛方队;喜烛下还绑吊一山鸡,寓意吉祥之意,紧随其后的是扁鼓方队,接着有架子鼓方队、小旗方队。老年人敬香队伍和各村的文艺表演大军紧随其后,有西街的拾阁,上柏的花鼓,阳城的走兽,东渠及姚村的杂戏等各种游艺故事尽兴表演。到了中午,前来参加敬神的骡子车鼓,每条骡子身壮膘肥,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庆典完毕之后,各村将自己的神架抬回保管。




作为十八村之一的姚村,后土庙还保留上庙时的五尊神像。作为传承,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在延续庙会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
      千年的古村,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文化,千年的底蕴。如今,姚村修起了宽敞的马路,建起了文娱广场,绘起了观光文化墙……姚村正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