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0年11月09日 - 第20201109期 - 第5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01109期 - 第5版 - 新闻内容
访河东古建遗址 看历史文化底蕴

新闻作者:任 一 李卓阳 刘 铂 杨 刚  阅读次数:

稷山县南阳村法王庙

     稷山县,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市正北端,是晋南商贸重镇,素有“晋陕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码头”之称。稷山县古称“高凉邑”,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属绛州。“邑以稷山名,以后稷始播百谷于兹也”。这里是农耕文明的滥觞之地,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后稷在这里将第一把谷种撒进黄土高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使得中华农耕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也孕育出了南阳村这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文化圣地!
南阳村距稷山县城仅2公里,位于昆仑山之南,汾水之北,背山面水为阳,故名南阳。村西隅有一座颇具元代遗风的明代建筑珍品法王庙,气势雄伟壮观,具有较高艺术和科学价值。

法王从佛界走来

      法王庙供奉法王。法王的称号是从佛教繁衍出来的。在佛教中,法王,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元明时期,开始将法王作为封号,授予藏传佛教的首领。另外,法王还是阎罗王的别称。佛教进入中国,经过长年的交流融合,法王这一尊号渐渐融入到了原有的民间信仰中,法王成了具备法力可以降妖除魔的代指。
法王庙配祀后土、十帅、九曜、七星,属于传统道教信仰体系,这与壁画绘制的八仙也是吻合的。那么这里的法王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阎罗,并以十帅作证。当你来到法王庙前,山门匾额上“玄天上帝,法王之庙”几个大字赫然在目,很显然,法王庙供奉玄天上帝,并将它称作法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令妖邪胆战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亦称玄冥,是代表颛顼与北方七宿的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间问卜,因此玄武有别于其它三灵,被称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随着元代的崛起,帝王对于北方之神特别推崇。明初朱棣起兵于北方,借助玄武神威,登上皇帝宝座后极力尊奉玄武大帝。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兴建了不少玄武庙或曰真武庙,在我国北方是相当普遍的(河津有真武庙,也有玄帝庙)。传说:明朝时玄武信仰兴盛,当人间爆发几次大瘟疫时,玄武大帝便显圣降福,护佑百姓。他披发赤足,按剑而立,形象高大威严,行神迹化解瘟疫灾祸。庙内正殿有对联曰:玄天赐圣水滋荫黎庶;上帝降妖魔镇慑邪妖。



璀璨的古建明珠

        法王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元、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记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发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碑记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乐楼、正殿,两侧分别为七星殿、九曜殿、十帅殿、后土圣母殿、药王殿、牛王马王殿、南厢房及掖门,周圈院墙。正殿属悬山式,结构简练,两侧垛殿供九曜、七星,与后土殿、十帅殿皆为元构,形制分悬山、歇山两种,位置不同,结构亦异。屋顶均为布瓦屋面,黄绿琉璃剪边。
山门创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南次间后墙内壁绘有白虎下山图,面积约5平方米。
进入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乐楼的背面,乐楼坐东朝西,总体从外观上看,是一座正方形的舞台加四周围廊。中心主体三面是墙体,正面是台口,以前三面墙体均有壁画,现仅存三幅,正中间是一条龙,两侧均为八仙中的人物。重檐十字歇山顶,布瓦屋面黄绿琉璃剪边。
正殿又名法王殿,创建年代不详。从梁架结构、用材、侧脚、生起尺度以及屋面构造特征等分析,应为元代遗构,明清两代有多次维修。殿内金柱间存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木雕神龛一座,正殿前插廊前脸四根石柱、两条盘龙。
九曜殿位于正殿南侧,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判断与正殿同为元代建筑,脊檩下有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修题记。九曜,是指北斗七星和辅佐二星,亦称"九执"。在道教语中是"日"的别称;在中国民间指金、木、水、火、土、太阳(羲和)、太阴(望舒)、计都和罗睺九位星君。他们主宰人间的吉凶祸福。
七星殿位于正殿北侧,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判断为元代遗构。主体与九曜殿对称,明清两代均有修缮。北斗七星君的信仰来源于古代汉族人民对北斗七星的崇拜,其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道经中命名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星经》云:“北斗七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有“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说法,道教吸收后将北斗七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七位星君。
十帅殿现存为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有修缮。鬼王、日游、夜游、无常、牛头、马面、豹尾、鸟嘴、鱼鳃、黄蜂,系中国冥界神话中的十大冥帅。他们各尽其长、各带其兵、各惩其恶、各报其功,无论造孽作恶的鬼魂有多大本领,即使能上天、能入地,都难逃他们的手掌。
后土圣母殿与十帅殿南北对称,结构形式与十帅殿相仿,应是同一时期的建筑,明清均有修缮。后土娘娘是是“大地之神”,“生育之神”,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非常崇拜后土娘娘,古时,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祭祀后土娘娘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祈祷五谷丰登,子孙繁盛,国泰民安。
药王殿位于后土圣母殿东侧,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创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药王殿内有药王像,旁边趴着一条狗。这大概说的就是南药王韦善俊,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一则便是“狗化乌龙还债成仙”。唐末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记载,韦善俊寻访名山周游各地拜师学道,身边经常带着一条狗,唤作“乌龙”,他与狗常常在山林荒野中同食同眠,后来,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神仙点化,韦善俊得授三皇檄召文书,自此道法精湛道术玄奇。
牛王、马王殿位于十帅殿东侧,明代建筑。单檐悬山顶,布瓦屋面。牛、马是农家大牲口,帮助百姓农业耕作,因此视为牲灵。俗话说:“牛是亲家马是信,梦见骡马交好运。”又说:“牲灵是半副家当。”每年的牲口节这天,牛、马、驴、骡都不能使役,还要给好吃的。
南厢房位于药王殿东侧,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创建,面阔三间,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布瓦屋面。
掖门位于七星殿北侧,原为通往后园唯一通道,现仅存屋面及门洞。
南阳法王庙院墙现存较好,北侧围墙为旧制,自北厢房往东为内弧形,分四瓣逐步收至山门处。

法王有灵保安宁

《礼》曰:“凡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
《记》曰:“能为民御灾捍患者则祀之。”
庙不在大,有仙则灵。从古至今,他们守护着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家。如今的南阳村,有着平坦宽敞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郁郁葱葱的绿树……一股崇尚文明、敦睦和谐的新风扑面而来。




溯源常乐平高村靖家祠堂


       平高村位于平陆县长乐镇,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化村。当地人流传“上了中张坡,秀才比驴多”。该村不仅有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民居地窨院,还有上百间始建于明朝的鳞次栉比的庙宇,但大都随岁月流逝而毁坏,仅存几座均为在原址上新修。该村现存古建筑为晋南地区少见的祠堂建筑——靖家祠堂。

河东罕见的祠堂建筑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但当时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建立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朝廷才允许民间建造。
        除祭祀外,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纂修宗谱。宗谱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但祠堂不仅是祭祀、珍藏宗谱的地方,又是宣讲道德礼法的课堂和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这些功能促使祠堂建筑规模比较宏大,而选址、布局等则要突出家族兴旺的标志和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选择风水宝地。
       祠堂多见于南方,不仅河东甚至整个北方都不常见。是何原因?首先,以前北方多战乱和水旱灾害,为了生存人们不断逃荒。逃荒又导致各个村子原有宗族结构的瓦解,造成大范围的迁徙,比如闯关东、走西口等。而南方水流众多,地产丰富,生活相对稳定,使得宗族能世代延续。其次,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南渡,也造成了文化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元明清三代,南方的经济已繁荣于北方。祠堂是一个家族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故而名门大户在南方的祠堂越来越多,而北方祠堂建筑则愈显稀少。
       靖家祠堂为何会出现在北方的晋南地区?因为其地处河东大地的黄土高原地带,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受战乱灾害影响较少。再加上靖姓本身属于稀少姓氏,在晋南地区只发现平高村有靖氏长期居住,其宗族姓氏观念更强。所以才有了河东大地这一罕见的祠堂建筑。

靖家祠堂的前世今生

        靖家祠堂由道光年间平陆县衙胥吏靖希文所修建。当年是靖氏家族的荣耀所在。如今的祠堂因年久失修,屋倒厦歪,到处破瓦颓垣。据靖氏后人回忆,以前祠堂有两个大门,都有门墩,门坎有点高,进门后有一长廊,把东门西门两祠堂连接起来。由东门祠堂大门进去中间是路,左右各一棵柏树,柏树合抱粗,北祠堂一棵,南祠堂一棵。南北祠堂都是八字门,门墩是莲花座双门墩,两边还有锣鼓石堆,八字门两侧还有壁碑。右边小屋是厨房,春节、清明族人祭祀完毕会在祠堂吃中午饭。由院进入东门祠堂正房,正面挂着祖先牌位,牌位前有贡案,上放贡品香炉蜡烛台。东门祠堂院子比西门祠堂高,祠堂进大门后只有一个台阶。西门祠堂进门后台阶要多一点。进入正堂与东门相似,只是因祖先牌位太长,正面挂不下挂在南面墻上。
       据靖氏族人的回忆,可知当年祠堂的规模很大。靖家祠堂所处的平高村原本名靖家庄,据传,宋代时靖氏族人就在平高村居住,期间有一靖氏族人,官至河东盐运副使。《平陆县志》记载元代平高靖亨墓。墓地占地5亩,墓穴两壁绘有精美人物古画,并有爵环、三角两耳鼎等文物,墓内有石碑标注其名和其孙男靖立曾等立石。明清两代,平高靖氏耕读传家,多出文人,近代还出过革命烈士!
但为何如今的平高村靖姓却所占不多,从两个传说中可以得到答案。相传靖家有百岁老翁生有十子百孙,老翁去世前留下遗言,我去世百日不要开门迎客,但靖家人心慈善,见有一过路人从门前经过讨水喝,于是便开门迎客。但未曾料想此人恩将仇报,诬告其宅不祥,让靖家横遭劫难。但靖家后人却没有因此改变乐于助人习惯,明清时期黄河对面的河南等地天灾人祸不断,出现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当这些难民逃到平高时,靖姓族人时刻铭记善待他人的祖训,尽其所能帮助这些难民在平高立身。于是形成了如今各姓氏和谐共处的平高村!



德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靖家祠堂所承载的祠堂文化主体是尊贤、祭祖,其家训、家礼、家规无不体现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这类思想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如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这些道德观念在靖家祠堂的体现,就是靖家每代族中长者常念叨的那几句:“吃亏是福,乡民们有困难,咱们遇上了能帮就帮一把,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给自己添福气。”
      《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虽然在功能上祠堂以“报本之礼,祠祀为大”,但靖家祠堂所承载的祠堂文化的主体,还是以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并吸纳了佛家的和道家的“无为”“修养”等思想。靖家祠堂所承载的祠堂文化精华部分是传统思想的瑰宝,是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必将流芳百世!
 我们现在提倡的好家风,就是祠堂文化精华部分的延伸。曾国藩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勤俭忠孝等好家风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持久昌盛?家和则国和,家兴则国兴。靖家祠堂里曾讲述过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的道理,是极其具有价值的。
         而今,靖家祠堂的辉煌已落幕,繁华已逝去,但其承载的与人为善,忠信孝悌的道德文化却不曾随岁月逝去,时刻铭记后人心中,渊源流长!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