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0年11月02日 - 第20201102期 - 第5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01102期 - 第5版 - 新闻内容
走进东吕溯源元代连三戏台

新闻作者:任 一  阅读次数:




    芮城县城东南10公里外的东垆乡东吕村,人杰地灵、久负盛名,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的古式木建筑——元代“连三戏台”,在全国古庙戏台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它对研究戏曲发展、建筑风格以及汉蒙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戏曲传孝道 舞台不可缺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鬼神和宗祖祭祀,最早发声于《诗经》《汉乐府》的民间小调。秦汉时期,戏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比较重要的祭祀典礼上出现的一种元素。元代,元杂剧以海纳百川的气派使戏剧艺术得到空前普及,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推陈出新,使元曲与历来被视为“雅”“正”的诗词文赋,共同登上中国文学殿堂。
        作为戏曲文化的展台,戏台建设不可或缺,过去有个说法,在晋南“有村就有庙,有庙就有台”,绝非夸大之辞,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座戏台,山西现存金、元、明、清古戏台三千多座,数量占全国古戏台的五分之四。中国现存元代古戏台仅有8座(一说为10座),均在山西境内,东吕村“连三戏台”位列其中。



东吕“连三台” 古建大智慧

        “连三戏台”始建于元代泰定5年,迄今已有692年。中台过道墙壁嵌有露台碑记一块,详细记载了蒙古修台人——铁木儿,为其母海塔氏建造了这座行孝戏台。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建筑艺术独特,雄伟壮观,木雕彩绘,古朴典雅,艺术高超。三台一线起脊,坐南朝北,东西一线排开,高于平地七尺起台基,三台两侧有东西山门。正门在中台正中间,上盖木板,下走行人。名曰“过路戏台”。戏楼为卧虎吊楼式,木板直抵房檐,纵横花格,下为三壁一开驿站式楼房。台背面街,修有回廊,古时往来商贾,多于此楼下回廊歇脚。三台皆有造型精美的屏风,中台屏风后设有古朴典雅的梳妆台。
       戏台前沿三台连袂,两侧都有八字砖墙,起相互隔音和自身拢音作用,八字墙由连环“囍”字套成。戏台上有筒瓦、滴水、鸡头,古朴大方,做工精巧。前沿大过梁上,每台有九座开间花墩,花墩由吉祥物组成,各台花墩上雕刻着花鸟鱼虫,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中台花墩雕刻的是双龙双凤头,东西两台分别是双象双蠖头。大过梁上镂空浮雕狮、马、象、鹿等,额枋上镂雕八仙庆寿、麒麟、凤凰、瑞兽及牡丹、芍药等花卉图案,梁架上彩绘云龙图案。连接大过梁处,木雕两棵大白菜,寓意深长、引人注目。可谓“鲁班匠手,道子画工”。朱红的大门上方镶嵌着“天官赐福”、“五福临门”、“飞天玉女”彩色砖雕,向世人展示着先祖们的聪明才智。
       戏台西面的墙壁上前后各有两个壁龛,前面的壁龛放油罐、小明灯、火钳等物,专为“挂灯戏”所备。古时唱“挂灯戏”,一般从晚上开始演出,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晚上照明,皆用棉油灯,油灯铁制,形如小锅,下有三足,上有三耳,用三根铁绳吊在横梁之上,灯中放三至六根棉线灯芯,一台两灯,有专人司管,要保持油灯长明;后面的壁龛放戏神。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戏王,戏伶亦然。”戏神有两种传说,一说戏神为唐玄宗,玄宗在位时喜舞女,酷音律,常在宫廷设宴行乐,有行乐图传世,故尊为戏神。又一传说,戏神为剧作大师汤显祖。

元代“连三戏台” 汉蒙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说起东吕村,不免想起吕洞宾。吕洞宾,名喦,道教全真派祖师。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道教是汉民族的本土宗教,与汉文化密不可分。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打算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在“吕公观”的基础上,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 东吕村的这个戏台与永乐宫处于一条平行的直线上。
        元朝历代皇帝,能够带头学习汉文化,接受汉文化的熏陶,这是推动汉蒙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处于优越地位,有较高官职的人则可以自由来往于各地,有很多机会与汉民族人民往来。在上流社会的影响下,很多蒙古人移居中原与汉人杂居、交往、通婚,不仅密切了两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文化交融。
        “连三戏台”是蒙古人建在这里的行孝戏台。“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尔雅》曰:“善父母为孝。”《礼记·祭义》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连三戏台”以戏剧演绎人生,彰显孝道,是汉文化与蒙古文化交织融合的产物。


百年风雨过 光彩亦如昨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曲目在不断推陈出新,台上台下人物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古戏台经历千年风雨仍岿然屹立。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穿越百年,梦回元朝。在静谧的山村,圆月初升,夜色如黛。忽而,一阵清婉的咿呀之声伴着悠悠丝竹之音款款飘来,宛若天籁,一出大戏又开演了……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