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
您正在阅读:2020年08月24日 -
第20200824期
- 第8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
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00824期
- 第8版 - 新闻内容
河津市南桑峪村“拔穷根”“挪穷窝”搬出村民好生活
新闻作者:王海山 畅卫琴 赵雅洁 阅读次数:
“要搬,就彻底搬出大山;要搬,就永远搬离穷窝。”
2008年,南桑峪整体搬迁工程正式选址开工。
2013年,南桑峪幸福小区,22幢橘色小楼,828套住房开启了南桑峪人新的生活。
南桑峪村地处吕梁山南端,全村耕地面积3400亩,下辖南桑峪、寺塔、石庙梁、苍岭等四个自然村,7个居民小组,735户2576口人,这里大多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由于这里煤炭资源丰富,煤矿过度开采,导致全村90%的地下成了采空区。村民生活面临很大的危险,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由党支部牵头他们决定搬迁。
农村稳,则天下安。作为整体搬迁村,如何保证群众搬得起、有钱赚、留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也是该村村两委班子,最先考虑的问题。
针对住房搬迁问题,南桑峪村委书记说:“村民购房,每平米560元,28户困难家庭,每户5000元,可购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小区的物业费、暖气费、水费统一由村里承担。不过这一切,都要归根于河津市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住的问题解决了,带领村民致富成为村委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南桑峪村委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政府的帮扶下,多点发力,对村民的土地进行流转,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村集体为栽植经济林的村民按每亩700元标准予以补贴,发展花椒、油松等共计3400亩。
“决不让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没活干,没钱赚”,这是南桑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清的承诺,也是村党支部的初衷。对没有经济基础,无力创业的年轻人,村里出资免费进行电机维修、电焊等技能培训。上年纪的村民,工作由村里兜底,在小区内从事保安、保洁等服务类工作。
南桑峪成立村劳务派遣公司,积极对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年轻人进行就业帮扶安置,全村适龄劳力就业率达9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前的7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9000元,村民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年轻人都忙着在外工作,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由村委统一安排,在老年公寓免费吃住,让年轻人在外面打拼没有后顾之忧。”南桑峪村民王大爷聊起幸福小区,就滔滔不绝,“我们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体村民都互相监督,争着当‘五星级文明户’,守护我们的小日子,大家都可积极了。”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王国清介绍,南桑峪建立了村民议事机制,村民代表及时收集和反映村民意见,形成议题。议事会、村民会,每月定期召开、户户参加,无论是集体事务还是村民小事,都可以在这里讨论研究,民主决策。村里还制定了“楼管、网格长、民调会、‘两委’主干”逐级协调的矛盾化解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从源头上防止了不稳定因素发生。因占用田间小路种植的花椒树被压折,两位村民发生了矛盾,调解员逐级调解,两位村民最终握手言和。此后,村里召开议事会专题讨论,规定相邻地块必须留出1.5米宽田间路,任何村民不得占用,彻底化解了此类纠纷。近几年来,全村没有出现一例信访事件,也没丢失过一件物品,没发生过一起重特大案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南桑峪村的大计。村民王大叔告诉记者,自己孩子去年考上一本,村里还给奖励了5000元。自2001年开始,每年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一本奖励5000元,二本每人奖励3000元。2018年又制定了“教育兴村”战略,表彰奖励扩大到中考优秀学子,每人奖励1000元。2019年他们又将助学金发放到全村每名中小学生,每人3000元。就这样,南桑峪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资助办法,使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多能上得起学。多年来,村里为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累计超过100万元。搬迁后,南桑峪积极协调,将整个小区孩子的就近上学问题也全部解决了。
南桑峪还注重加强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切实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多管齐下加强小区管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以“三馆一堂一台”为载体(“三馆”是村史馆、民俗馆、新乡贤馆,“一堂”是文化讲堂,“一台”为“礼仪台”),丰富村民的文化内涵,振兴乡村文化,构筑村民精神家园。还定期举办敬老爱亲、村民联欢、表彰先进等活动,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在幸福南桑峪蔚然成风。
南桑峪村在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坚持既“塑形”又“筑魂”,围绕“思想文明传播”“行为文明践习”两大主线,丰富文明实践资源内容,紧贴群众需求设计活动项目,持续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为广大群众互帮互助、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有机构成。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去,不仅创造了“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培树了“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推动了小康生活建设。
(本报记者 王海山 畅卫琴 赵雅洁)
上一篇
3
4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