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20年03月16日 - 第20200316期 - 第3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200316期 - 第3版 - 新闻内容
千古军魂袁崇焕(上)

新闻作者:赵战生  阅读次数:
       清光绪三十年,以“戊戌变法”名世的梁启超,曾为广东同乡袁崇焕作传,书名《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书中称:“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其实,如此隆誉并非梁公的乡谊私贶,而有《明史》为据。《明史》系清臣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所撰,属官修史书。书中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催破,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袁崇焕镇守辽东多年,筑起了高大坚固的宁远城,使其成为关内的一座前沿堡垒,与二百里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连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被誉为“金城汤池”。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万历年间进士,虽非武将,却极具胆略,好谈兵事,常以“边帅”自许。后经御史侯恂举荐,被破格擢为兵部主事。
      不久,明军在辽东战事失利,朝廷欲加强山海关防守。袁崇焕单骑驰关内外巡查后,毛遂自荐说:“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人足能守关。”朝廷准请,超擢他为佥事,监关外军。
       公元1622年,后金汗努尔哈赤率十几万大军攻宁远,城内明军只有一万余人。上峰度势危急,下令撤退。袁崇焕不听,仍率军死守,表示要“死中求生,必生无死”,血战到底。
      清军炮火把城墙炸开了一道大裂口,袁崇焕身先士卒,搬石运土复填之。战斗中,他身受数创,血流不止,他裂袍包扎,继续指挥。部下劝他退后歇息,他大声说:“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宁远不守,则数年以后,父母兄弟,皆左衽(意为异族奴隶)矣。偷息以生,复何乐也。”“吾身为宁前道,当与城共存亡。”
       清军久攻不克,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亲临前线督战,不料竟被明军火炮击伤,没过多久便一命归天。这是后金自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后的首次惨败,以致努尔哈赤在临终前慨叹:“朕自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宁远大捷后一年,皇太极欲为父汗报仇雪耻,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锐部队,包围了锦州及宁远,发誓要一举荡平两城,为进兵关内扫清障碍。没想到他又重蹈父汗覆辙,非但攻城不克,反而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不得不趁夜撤退。

       宁锦大战,使皇太极觉得袁崇焕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于是便改变策略,绕道偷袭京城。袁崇焕闻警,即率九千“关宁铁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赶在清军之前到达北京,在广渠门外列队以待。
       以区区九千骑兵与十万清军对阵,力量悬殊,毫无胜算。但清军忌惮袁家军的威名,不敢首先发起攻击,明军又以一当十,勇不可挡。激战半天后,清军溃败,逃至运河以北,以观其变。
       紫禁城里的崇祯帝闻捷大喜,特赐袁崇焕御馐及貂裘,以示慰勉。
       清军退驻南海子后,诸贝勒有请攻城者,皇太极托言不想再损兵折将,坚守不出。此前,清军俘获了明宫的两个太监,设计让他们“偷”听到了袁崇焕将作为内应,密谋“投清”的绝密消息。二人“逃脱”后,将此机密报告给了皇上。
       昏聩无知的崇祯闻报大惊,降旨将袁崇焕捉拿下狱,在一帮私欲膨胀的大臣的谗言下,袁崇焕最终被处以磔刑弃市。所谓磔刑,亦如凌迟,就是肢解人体,使其体无完肤,疼痛而死。据说,当时的市井之徒,还把袁崇焕的肉买来下酒。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和妻子被流放到三千里外;家被查封,但无余财。对此千古奇冤,天下人莫不痛心疾首。

      崇祯误中离间计,是袁崇焕被下狱遇害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根由。
       以和为守,以守为战,是袁崇焕据守辽东,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后的既定方略。梁启超对此的评价是“李牧之所以破虏,羊祜之所以沼吴,名将之最上战略,往往在此点。”就是说战国时赵国的将领李牧卫疆守土,抗击强胡;晋代的名臣羊祜,出镇襄阳,收取东吴,都是用此谋略大获全胜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中受伤死亡后,袁崇焕从稳定大局出发,即派都司傅有爵、田成等同李喇嘛前往吊丧,一来祝贺新君即位,二为探听虚实。新君即为太宗皇太极,其未作他想,依礼遣使送还。
        袁崇焕见时机成熟,遂写信请求和议。信中言辞恳切,喻理明义,曰:“天道无私,人情忌满,是非曲直,原自昭然。各有良心偏私,不得一念杀机起世上无穷劫运。一念生机开后来许多吉祥,不佞又愿汗熟思之。”“方以一介往来,又称兵朝鲜,何故?我文武官属遂疑汗之言不由衷也。兵未回,即撤回,已回勿再往。以明汗之盛德,息止刀兵,将前后事情讲析明白。”(据《开国方略》补录)
       皇太极阅信后也写了回信,虽然言语生硬,傲气十足,但因正出兵朝鲜,担心袁背后袭击,还是答应和议。
       自古两国和议乃国之大事,袁崇焕事前未申报朝廷,自作主张私下和议,犯了大忌。及至和议初定,奏报朝廷,崇祯帝开始犹“优旨许之”,后却以为非计,频频降旨戒谕。而此时驻守朝鲜的大将毛文龙遭到清军攻击,力不能支,朝廷言官便把失败归咎于和议。殊不知此番和议为袁崇焕修复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赢得了时间,使其成为抵御清军的前沿堡垒。
       皇太极看透了袁崇焕的和议缓兵之计,去信诘问:“今将军遣使和议,又修葺城垣,潜图侵逼也?”敌方尚知中计上当,而明朝君臣却仍在胡乱猜疑,故梁启超喟然长叹:“盖崇焕议和之故,敌军知之,而明之君臣懵焉。明之为明,殆难言哉。”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