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叛军一路呼啸而来,兵临长安城下。玄宗六神无主,仓皇逃向成都,万没想到才行至马嵬坡,在太子李亨的密谋下,又发生了禁军哗变。他知道这一切皆由杨贵妃及杨国忠引起,杨国忠已被士兵射杀,死有余辜;杨贵妃不死,亦难平众怒。面对执剑守在门口的陈玄礼,玄宗别无选择,只能挥泪依奏,与陪侍自己十六年的红颜知己诀别。
安史之乱平息后,已七十多岁垂垂老矣的唐玄宗,仍耐不得寂寞,曾悬赏百万,寻访昔日梅妃的下落。史书记载,梅妃姓江,名采苹,福建莆田人。她长得娇小柔媚,皮肤白晳,面容俏丽,是位典型的江南美女。
高力士出使闽越采办时,发现了风姿绰约,说话像唱歌的江采苹,把她带回宫中,献给了唐玄宗。玄宗一见钟情,龙心大悦。因江采苹最喜欢梅花,玄宗便封她为“梅妃”,并把她住的寝宫,题为“梅亭”。
梅妃受宠不久,杨玉环又被高力士引荐给了玄宗,玄宗喜新厌旧,把梅妃打入了“冷宫”。两位绝代佳人,为了生存相斗,演绎了宫廷屡见不鲜的“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悲辛一幕。
安史之乱后,梅妃不知所终。
不过,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梅妃”其人,由于史料阙如,众说纷纭。鲁讯、郑振铎、刘大杰等先生,根据《梅妃传》仅系市井传言,且又谬误连连,因此否认梅妃的真实存在。
E
杨贵妃生前天生丽质,美传天下,万人争睹;死后余韵犹存,疑窦丛生,传闻不断。那么,杨贵妃真的是死于马嵬坡兵变之中吗?
《旧唐书·杨贵妃传》及《唐国史补》《资治通鉴·唐纪》的记载,大致相同,说她求生无望,与玄宗诀别后,“遂缢死于佛堂”。
对于杨贵妃之死的另一种说法是,她不是自缢而死,而是吞金而亡。最相信此说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在《马嵬行》里吟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葬英暮。平生服丹杏,颜色真如故。”
大学者陈寅恪先生并不认同“吞金说”。他认为这只是刘禹锡道听途说的“里中儿”之言,并无史料佐证,不足凭信。
近年,在一本名为《诗海沉帆——杨贵妃马嵬后历史揭谜》的书中,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观点:杨贵妃马嵬脱难后,流亡荆楚一带。乾元二年七月,唐玄宗于襄阳城外的汉江岛上,曾秘密召见杨贵妃。消息泄露后,引发了当年八月康楚元的叛乱。眼看杨贵妃在国内难以安身,唐玄宗委派日本客卿晁衡,以出使安南都护为由,护送杨贵妃逃亡日本。上元元年三月,晁衡一行登船启程。此事传出,又引起了当年四月襄阳张维谨的叛乱,以及七月的西苑宫变等事件。但是,这一切目前尚缺乏有力证据支持,只能看作一家之言。
F
无论是“自缢”也好,拟或“吞金”也罢,多数人都认为杨贵妃当时确实是死了,就死在马嵬驿的佛堂里。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有如天助,幸运逃过一劫。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白居易《长恨歌》作注疏称,杨贵妃并未罹难马嵬驿,而是“金蝉脱壳”,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后又东渡日本。
日本人向来对中国大唐文化钦慕有加,对杨贵妃的传奇故事亦耳熟能详。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很早就有一座杨贵妃墓。他们说,是当年杨贵妃的一位贴身侍女“李代桃僵”,才使杨贵妃死里逃生,辗转流落海外,老死东瀛。为掩人耳目,马嵬坡的坟墓里,掩埋的只是杨贵妃的一个香囊而已。真正的杨贵妃,最后躺在日本大津郡的坟墓里。
日本人不仅津津乐道“贵妃东渡”的传说,甚至还有人以此为荣。2002年,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山口百惠,还在公开场合,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G
末了,还想说点“月下老人”高力士的故事。他虽身为宦官,却眼光独特,闻香识女人,先是梅妃,后是杨贵妃,皆由他“众里寻她千百度”,在灯火阑珊处,为玄宗找到了可心的大美人。尽管造成“帝夺子媳”的丑闻遭人诟病,但却成就了唐代人文舞台上的一幕传奇。
高力士一生侍奉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位皇帝,尤其对玄宗忠心耿耿,事事勤勉,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高力士死后,代宗感其忠义,恩准将他安葬在玄宗泰陵之侧,配享祭祀。这种莫大的荣耀,连诸多封王拜相的显贵都望尘莫及,自叹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