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一座城市的血液。如今,秦岭北麓渭南段绿植覆盖、渭河两岸绿意盎然,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速发展,“建一处工程、成一处景区”,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目标。
“四纵四横”绿化改造
渭河综合治理堤防工程完成
五年来,渭南持续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实施地热、光伏等清洁新能源替代工程,全面实行河长制,完成了新一轮渭河治污三年行动,加强重点水源保护,全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同时,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推进立体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全市共完成工程造林262.3万亩,新增绿地38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初的18.9%提高到25.5%,境内森林林分质量不断提高,市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呈现出“县城周边千亩片林点缀,城区万亩森林环绕,台塬山地绿荫掩映,河流两岸绿水交融,交通沿线林带连绵”的良好生态景观效果。
渭河河堤防护林带补植,黄河、洛河防护景观林带建设以及三河支流绿化,完成三河沿岸绿化8.4万亩;实施了中心城区“四纵四横”及各县(市、区)城区道路绿化提升改造,营造了环城林带、绿地广场,建成了中心城市人和公园、大荔同州湖公园、富平石川河湿地公园,完成城乡人居地绿化12.5万亩,建成园林化示范镇90个,绿色家园示范村731个;建设防风固沙林带,营建乔山余脉、黄龙山系、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林18.8万亩。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5.4万亩,城乡绿化面积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渭南以建设“三地一中心”为目标,贯彻落实柔性治水新思路,以率先建成“秦东水乡”为目标,掀起了治水兴水新高潮。五年来,全市完成水利投资超过90亿元,以防洪保安为目标,渭河综合治理在全省实现了堤防工程建设任务率先完成,堤顶道路率先通车,累计加宽加高渭河干流堤防168公里,新建并绿化堤顶道路159公里,建设入渭口交通桥12座,加固南山支流堤防53公里,南山支流防倒灌工程建成受益,二华应急蓄滞洪区也部分建成并发挥效益。渭河堤防城区段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农防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移民围堤由不足10年提高到30年一遇标准,形成了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两岸群众居住安全、生产安全奠定了工程基础。
同时,全市还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修加固中小河流堤防85公里,为沿岸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9月12日,渭南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渭河二期生态治理工作已开展,“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稳步进行,渭南将坚持刚性向柔性、单一向系统的治水方略,挖掘自然、历史、人文多要素,突出“空间均衡、优化配置、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的理念,综合实施六大保障工程,构成纵横成网、河湖联通、湿地成片、湖泊镶嵌、绿树成荫的生态水系。
“引水入城”建三大公园
实现绿缀中心城区
“要完善城市功能,就要重点抓好供水体制改革,实现水润渭南,做好主城区绿化改造,实现绿缀中心城区。”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多次提出,渭南要在年内将黄河水引入主城区,解决渭南主城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问题,建设西海、东湖、南湖等中心城区水系,这些公园的建成,将在渭南主城区形成5000亩左右的水面,大大地改善渭南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心城市绿化发展,将园林绿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按照“大园林、大服务、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开创“4432”园林新模式,树立城市绿化精细化管理新理念。
对四纵四横主题大道、十条精品小道、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企事业单位四个层次提升改造,在中心城区以“生态、宜居、诗意”为主题,按照“一街一景”的思路,在城区内主干道分别打造“春”“夏”“秋”“冬”“三贤”文化、“诗意的栖息”主题街道,让中心城市实现“落叶向常绿、绿化向彩化、园林向园艺”转变,达到冬季增绿吸霾,春夏秋增花添彩的目的。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绿化面积1461万㎡,公园、广场绿地面积达到603.2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9.01%、35.99%、14.64㎡,各项绿化指标均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9月12日,在南起华山大街,北至渭富桥,全长6公里,改造面积22.75万平方米的渭南西部城市生态公园内,渭南市园林绿化处处长阮光民介绍,该公园以旱溪景观为主,结合亭台轩榭,健步道、运动场等,公园整体设计以海绵城市技术作为依托,在5.6公里的沿线上设置了雨水收集的集水系统。集水系统可在雨天将多余的雨水存储,经过植物净化变成可供市民嬉戏的景观水和用于园林养护的灌溉水。公园内有水有桥,植物种类丰富,一年12个月天天有花开。整个公园景观让渭南城里四时有景四时绿,春夏秋冬各不同。
正在建设的南湖公园以湖为中心,周围建设樱花园、湿地观赏园、阳光暖房植物观赏园、台塬花海等特色景观园区,打造一座集苗圃、园林、水系于一体的城市绿地,实现渭南市民站在渭南看“江南”。
柔性治水、系统治水
水润秦东、水美秦东、水富秦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陕西省也提出以柔性治水、系统治水的新思路建设关中水系。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要求,在关中率先建成“秦东水乡”,而建设渭南生态水系,是“秦东水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渭南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编制渭南水系规划,启动渭河生态区建设和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卤阳湖生态修复和二华蓄滞洪区工程完成节点任务。2017年,渭南坚持柔性治水思路,启动渭南水系建设,加快卤阳湖生态修复、二华蓄滞洪区建设、黄河西岸综合治理进度,实施县城水网、乡村涝池恢复扩建等工程,构建纵横成网、河湖相连、渠库相通的生态水系。
9月15日,记者从渭南市规划局了解到,为加快渭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渭南市党代会提出的率先建成秦东水乡的基本思路,利用渭南自然地理条件和水利工程现状,在充分挖掘与水相关的人文资源基础上编写渭南水系规划。
据了解,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条件,为建设生态水系提供了比较优势。黄河、渭河、洛河在渭南市境内汇流,南山支流众多,为生态水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其次,经过多年建设,水源配置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华山、少华山,黄河湿地、卤阳湖湿地等自然景观和水系建设融为一体,既丰富了山水渭南的旅游资源,也丰富了生态水系建设的文化内涵。渭南区位优势明显,更便于市民享受生态水系建设成果。
记者从渭南市水务局了解到,“柔性治水、系统治水”是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建设关中水系时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
为实现柔性治水、系统治水,渭南生态水系建设依托境内天然河道水系发达、骨干灌排渠道纵横交错的优势,打造“四横五纵”的生态水系。同时,利用丰富的客水资源,留住洪水资源,引水进城,建设渭南主城区和10个县城的城市水网和水面景观,建设湖泊、涝池,恢复保护湿地资源。
“渭南生态水系总体建设量大面广,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结合渭南水系现状,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渭南城区环城水网与湭河蓄水湖、东湖、西海、南湖、渭清湖、行政中心湖、渭北生态湖,以及渭河景观长廊共同形成‘三横五纵七湖一廊’的水网系统。”渭南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生态水系建成后,渭南城区将呈现“小水穿城、大水绕城、城中有湖、湖边有城、人在水边居、水从身边流”的水生态景观;全渭南将形成“一心沟通、四横五纵、湖池镶嵌、一环绕城”的水生态格局,逐步恢复和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水润秦东、水美秦东、水富秦东。 (邢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