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17年08月06日 - 第20170807期 - 第3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在北宋文坛上,苏轼是一颗冉冉升起的的巨星,其领军地位众口一词,无人争锋。词坛后起之秀秦观把他比作“天上麒麟”,当面表示:“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苏曾为徐州太守),还说:“不将俗物碍太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还有后来成为江西诗派鼻祖的黄庭坚,也给苏轼写了两首自荐诗,把苏轼比作高山青松,自比为深谷里的一棵小草,且终身以苏门弟子自居。 青年才俊如此称许,似乎尚有溢美之嫌,而当时的文学泰斗、苏轼的知遇恩师欧阳修的一番话,更使满京城的文人士子都震惊不已。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他还对自己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恐无人再谈论老夫。”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步步攀升,快速登顶;而在风谲云诡的宦海风浪中,却屡经沉浮,几遭溺毙。面对官场险恶,人生坎坷,他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论被贬谪到那里,他都雪泥鸿爪,踏石留印,尽一切可能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并不惜冒忤逆圣意的杀头之险,为贫苦百姓鼓而呼。通判杭州 扮靓西湖 受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朝堂党争影响,苏轼自请外调,于熙宁四年(1071)七月,到杭州做了通判。通判为州府佐官,主管刑狱。 杭州湾自古盛产食盐,盐属官营,许多私盐贩子因触犯了王安石新法而被捕入狱。而新法中的那些法条都是苏轼所反对的,可那是朝廷的王法,他无权更改,只能在诗中深表同情和愧疚:“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因为爱写诗,苏轼也常用小调儿来写判词,令人忍俊不禁,啧啧称奇。灵隐寺和尚了然,不守佛规,迷恋上了勾栏妓女秀奴。后来,他因阮囊羞涩,遭到拒绝,一怒之下杀死了秀奴。了然被捕入狱后,狱吏发现他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案件呈给苏轼,他不禁苦笑一声,提笔写了如下判词: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杭州之美,尽在西湖。西湖又因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名传天下。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十八年后,苏轼时来运转,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看到人口已达五十多万人的杭州成了大都市,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下令从公帑中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出五十两黄金,在城中心众安桥一带,建起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三年内救治了千余患者。 运河沉积与淡水供给不足,是杭州久拖不决的两大难题。苏轼首先疏浚河道,畅通水上交通运输;又用陶管代替竹管,从西湖引清水入城,结束了居民饮用咸水,“一文钱买一桶清水”的历史。 重返杭州后,苏轼发现西湖水草蔓延,湖面日见缩小,昔日美景荡然无存。痛惜之余,他组织民夫打捞水草,清理淤泥,并用这些就地之材筑起一道长堤。这便是至今仍让游人愉悦的“苏堤”,它与唐代白居易所筑的“白堤”,宛如双龙盘桓,令游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主政徐州 躬身治水 熙宁九年(1076),苏轼从密州派往河中府(今蒲州)任职,不知什么原因,旋即又被改任徐州太守。 徐州是水患频发之地,苏轼上任才三个月,河水改道,洪水来袭,水深两丈九尺,城外一片汪洋,城内顿成泽国。苏轼身先士卒,与衙役、民夫一起搬石运土抢修城池,他住在城墙上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几十天不曾回家。 看到水势有增无减,灾难临头,有钱人家纷纷拥向城门口,准备外逃避难。苏轼立马拦下他们,劝慰说:“我都不走,你们慌什么?只要大伙戳力同心,一定能保住家园!”为了增强抗险救灾力量,他又亲自趟水跋涉,到很远的军营调来大批军士。 军民并肩苦战四十五天后,黄河复归故道,徐州城化险为夷,安然无恙。就在全城百姓欢呼雀跃之时,苏轼却居安思危,申报朝廷,欲用石头重建已溃败的外城墙。因所需费用巨大,朝廷迟迟未予批复。 苏轼体谅朝廷难处,遂建议改用廉价的木材加强城外堤防,受到朝廷嘉许,下拨了所需钱粮。工程竣工后,他又在外围城墙上建了一座百尺高楼,名为“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在五行八卦中,黄代表土,黑代表水,土能克水,“黄楼”象征御水之意。 黄楼成了徐州标志性建筑,苏轼乘兴写了一篇碑文记胜,以垂久远。后来,他遭流放外地,此碑亦被抛入护城河里。 十多年后,苏轼的墨迹手稿走俏市场,不仅私人藏家趋之若鹜,连皇家也张贴告示,悬赏重金搜求。徐州的一位后任太守,先把石碑从河里打捞出来,拓印了数千份后,又将石碑砸毁。他以绝世珍迹四处兜售碑拓,发了一笔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