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17年07月31日 - 第20170731期 - 第3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Ⅳ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制造“乌台诗案”最卖力的一班屑小的丑恶嘴脸。 宋时,所谓“乌台”,指的就是御史台,因常有乌鸦栖息于此,故名。乌多不详,没想到这里还真的竞出不良,罪魁就是道貌岸然的御史中丞李定。他曾因隐瞒母丧,不离职守孝而遭人唾骂。为了整垮苏轼,他罗织了许多罪名,甚至连苏轼的出身、文望,都作为打击目标,进行肆意诋毁。他说苏轼“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而这样的鬼话竟然能欺蒙圣上,流布于朝,可见当时官场的风气是何等的污浊不堪! 再如舒亶。这厮是个靠揭发告密起家的专业户。当初举荐他出来做官,于他有知遇之恩的一位大恩人,请舒亶评点自己女婿的一篇文章。可他却将此事上报皇帝,说这是拉关系、走后门、曲线为自己的女婿谋好处。结果,那位恩人被降了职。 苏轼外放湖州后,曾给皇帝写过一封感恩信。此信皇帝早就看过,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可舒亶却鸡蛋里面挑骨头,危言耸听:“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他还解释说:“愤”是愤恨苏轼轻侮圣上;“惋”是惋惜皇上受人愚弄。堂堂皇帝岂能受此大不敬,以前对苏轼的爱怜、眷顾,一下便如黄鹤飞去,杳无踪影。 还有那个李宜之。他本是一名无足轻重的地方小官,为了能够平步青云往上爬,也急不可耐地跳将出来,加入了“倒苏”同盟。他在安徽灵璧县看到苏轼的一篇园林记,文中有劝人不要痴迷当官的诗句,便上书皇帝,说这是污蔑当朝清明吏治,涣散士人的向上进取之心。 没想到这道奏书竟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引起了天下不逞士子的共鸣,纷纷对苏轼进行口诛笔伐起来。对于这一现象,当代研究苏东坡的学者李一冰,一句道出了其中玄机:“无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以使自己增重。”Ⅴ 尽管有光献太皇太后的后宫庇护,也有神宗皇帝的殿前垂青,但苏轼最终还是倒在了“乌台诗案”之下。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皆身居御史台,掌握着评骘百官的话语权。如果他们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硬说谁坏,谁就很难逃厄运;如果硬说谁好,恐怕连秦桧、万俟卨都会成为抗金英雄。 但狂风不竟日,暴雨不终朝,乌云毕竟不能长久地遮蔽天日。在朝野诸多好人的声援、帮助下,苏轼终于走出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的大牢,去黄州当了团练副使。官阶虽然降了许多,但能死里逃生,已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 在为苏轼鸣不平的人群中,除了他的朋友范镇、张方平,还有左相吴充。有一次,吴充同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他便趁机说:“曹操疑忌之心虽重,还容得下狂士祢衡,陛下咋就不能宽宥苏东坡呢?”甚至连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站出来仗义执言。他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对苏轼处罚太苛,“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还有那位深明大义、爱惜人才的太皇太后,当她病得奄奄一息之时,皇帝想大赦天下为她祈寿,她却说:“用不着去赦免全国的囚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 当苏轼在狱中受罪时,一个名叫梁成的狱卒,得知他是当今大文豪,甘冒风险,尽心照顾他的起居,每天晚上为他端送泡脚的热水。浓浓的人间温暖与真情,使曾经一度想自杀的苏轼,抛却了万般烦恼,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Ⅵ 自“乌台诗案”后,沈括与苏东坡可能再未有过交集。对他们俩人来说,这也是他们各自的人生拐点。 沈括在官场落泊后,深居润州梦溪园,潜心研究科学,成果斐然,终成一代科学大家。后世人们之所以记住了他的名字,不是因为他曾经当过什么三司使的高官,而是他为人类科学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在科学光环的映照下,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或原谅了他曾经的不光彩行为。 苏轼脱离牢狱之灾后,在黄州开始了新的生涯。他在这里徜徉山水,凭吊古战场,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成就了自己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同时,他还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将沈括搜集的医药良方列入自己的医学杂谈,取名为《苏沈良方》。试想,如果沈括与苏轼在经历人生风雨后,仍未能跳出封建官场的“大酱缸”,他们后来还能洁身自好,心如止水,创造出各自的旷世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