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里,不忠不孝就是首恶,弑君者更是天下共讨之,人人共诛之的乱臣贼子。为了替尊者讳,史官一般不对当朝的君王作评判,故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后世难解的迷团疑案。 好在后来的史官无虑祸患,对前朝的这件大事作了追记、补记,才使我们看清了“赵盾弑君”的真相。 原来晋灵公夷皋幼时即位,是在赵盾的呵护下,一步步走过来的。可他长大成人后却性情大变,不仅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还同一班奸宄爬上高台,用弹弓打人取乐。一次,他突然要吃熊掌,还没等煮熟,便催促把熊掌端上来。半生不熟的熊掌自然不好吃,一怒之下,他命武士杀了厨师,并将尸体用芦席卷住扔了出去。这事恰巧让赵盾碰见了,他当面指责灵公不该草菅人命,滥杀无辜,弄得灵公下不来台。 对于赵盾的屡屡规劝、指责,晋灵公始则心存芥蒂,后则动了杀机。但因赵盾兵权在握,声望日隆,且又行事谨慎,找不出差错,灵公只好一忍再忍,伺机而动。 E 这晋灵公还真是个无耻之尤,明里不好动手,就来暗的。他派了一个名叫鉏之弥的力士,潜入赵府行刺。据《左传·宣公二年》记:天甫明,鉏之弥于窗外窥探,只见赵盾正襟危坐,喟然长叹:“君王嗜杀,社稷危矣!” 听到这话,鉏之弥不禁心头一震,如此忧国忧民的贤臣良将,怎能死于我手?可是王命在身,若不杀赵盾,自己必定性命难保。于是他便一头撞树而亡。 晋灵公见赵盾没死,又在宫里摆下“鸿门宴”,说是为赵盾压惊。赵盾的护卫提弥明发现帷幄后藏有甲兵,高声大喊:“臣子陪君王喝酒,超过三杯就不合礼仪!”说罢抢前一步,拉着赵盾就往外走。灵公看见事情有变,急忙放出恶犬扑咬赵盾,提弥明奋力将狗摔死。伏兵见状拥出,提弥明寡不敌众,身受数创而死。危急关头,甲兵中有个叫灵辄的人挺身死战,保护赵盾脱离险境。 原来,当年赵盾去首阳山(今永济市东南)打猎时,在路边看见了饿得奄奄一息的流浪汉灵辄,让手下给了他一些食物。灵辄却只吃了一半,又留下一半,说要拿回去孝敬高堂老母。赵盾见他是个大孝子,不由心生怜悯,又给了他许多食物和一些钱。后来,灵辄进宫当了武士,不想在此遇见恩公有难,便义无反顾拔刀相救。 F 经历连番凶险之后,赵盾自知在晋国已难以安身,便带着儿子赵朔出逃。途中,遇到了族弟赵穿。赵穿得知情由气愤不过,便去找灵公理论。 灵公看见赵家大势已去,根本没把赵穿放在眼里,还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一怒之下,赵穿令手下杀死了灵公。 灵公死后,赵盾返回朝堂继续执政。他让赵穿到周天子那里,迎接灵公的叔叔黑臀回国即位,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励精图治,国泰民安,霸主雄风又起。这一切当然少不了赵盾的莫大功劳,对此,董狐秉笔记曰:“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在古代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大博弈中,无论红方是谁,蓝方是谁,其胜败得失、功过是非,最终都是由史官来做结论、下仲裁的。历代帝王的一言九鼎、生杀予夺,只能当朝有效,过期作废,而史官的一枝笔却能留下历史的真实,唤起人们的良知。故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唱:“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