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
您正在阅读:2016年08月22日 -
第20160822期
- 第3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
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60822期
- 第3版 - 新闻内容
盗墓圆梦 孽债难偿
新闻作者:赵战生 阅读次数:
掘人祖坟,盗取财物,历来于法难容,为人不齿。可为什么自古以来,这种违悖人伦道德的丑恶行径,会此消彼长,屡禁不绝呢?
有学者对中国的古墓史作过一番研究后,给出了答案:或为不劳而获,一夜暴富;或为血洗前耻,报仇雪恨;或为筹集军饷,壮大实力;或为精神克敌,炫耀淫威;更有甚者,只为刺激官感,快活自己。但无论无何,掘坟盗墓都是一种罪孽,且孽债难偿。
一
古时候的盗墓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昼伏夜出的市井无赖,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厚利所诱,专干此见不得人的缺德勾当;而另一类则是衣冠楚楚、大腹便便的朝廷官员,其中不乏出将入相的重量级人物,甚至还有至高无上的皇帝。
为报家仇而掘墓鞭尸的始作俑者,当属始为楚人,后为吴相的伍子胥。《左传》记载,伍子胥与孙武率军攻破楚都郢后,急着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挖掘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以报父兄被冤杀之仇。可是找了几天,却很难找到。后来经一个侥幸逃脱迫害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才掘出楚平王的尸体,直抽了三百鞭,以泄心头之恨。
对此,孔子的一个学生大惑不解,曾问孔子:“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看来,圣人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件事的。
伍子胥“鞭尸”三百年后,西楚霸王项羽亦步其后尘,掘开了暴君秦始皇的陵墓。与之不同的是,伍子胥报的是“家仇”,而项羽却是出于“国恨”,代表的是天下民心。对于这件事,班固在《汉书》中写道:“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北魏郦道元的《北经注·渭水》记载的则更为详细:“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作物不能窜,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尽管典籍言之凿凿,但现代考古探测却发现,秦陵至今“完好无损”。这一历史谜团,仍需待秦陵被允许考古发掘之后,才能大白于天下。
二
史上民间盗墓,都是鸡鸣狗盗式的小打小闹行为,而一旦带有官方色彩,就会弄出惊天动地的大响动来。
史家有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无论往好的方面看,还是往坏的方面想,都说明曹操胆识过人,能耐很大。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势力最大,兵多将广,所向披靡,然而庞大的军费开支,却让他难以应对,头痛不已。
为了筹集军饷,曹操使出了一个阴招:盗窃古墓。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但把这非法勾当合法化,还堂而皇之地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官职,专干此事,取得了奇效。
曹操盗墓的最大手笔,是发掘芒砀山梁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寝。刘武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其父为汉文帝刘恒,其兄为汉景帝刘启,他受封为梁王,病死后葬于芒砀山。《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据传,曹操仅这次盗掘的财宝,就保证了三年的军费开支。
曹操的对手袁绍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手下人称“建安七子”的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檄文,大张挞伐。
与曹操同一时期的大军阀董卓,带领西凉大队人马进入京城洛阳后,亦感到军饷困顿,难以为继,遂效仿曹操,让吕布去盗掘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此前,茂陵已被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光顾,军士们搬运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除了茂陵,“赤眉军”还曾掘开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发现吕后尸体虽历经多年仍容光焕发,如同长睡未醒,有士兵动了邪念,竟然进行了奸尸。
吕布带人进入茂陵后,把剩余财宝席卷而归,还把刘彻的棺椁翻了个底朝天。抢走金银珠宝倒也罢了,为何还要搬动尸骨?
原来,吕布是奉董卓之命,在寻找一帖可能陪葬的治哑秘方。董卓有个最为痛爱的孙女名叫董白,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十岁就被封为渭阳君,只可惜天生是个哑巴。董卓为其四方延请名医,却无人能妙手回春。当他风闻茂陵陪葬品中可能有失传秘方后,便命吕布特别留意寻找。
吕布没找到秘方,却翻出了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不明摆着是在诅咒董卓不得好死吗!董卓大怒,欲把刘彻的尸骨拖出棺外曝尸,后经一代儒宗蔡邕苦劝方罢。
三
大唐王朝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大唐遗风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行,最为耀眼的是古风犹存的“唐装”“唐人街”。“唐人街”成了华夏民族的显著文化符号,出现在世界各大城市;“唐装”则作为“国服”,出现在重要的国际外交场合。
唐朝共有二十一位皇帝,除末代二帝葬于河南和陵与山东温陵外,其他十九位都葬在陕西北山一带,号称“关中十八陵”(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同陵),而其中的十七座都已被盗挖。
盗掘唐陵的最大祸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他在镇辖关中地区之时,发疯般盗掘古墓,“唐诸陵在其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悉藏前世图书,钟、王之墨,笔迹如新。”只可惜这温韬不通文字,不识墨宝,只为了获取装裱字画的绸缎,把名人字画全给毁了。有学者推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很可能毁于这场劫难。若果真如此,温韬就成了罪孽深重的千古罪人。
说完唐陵,我们再来看宋陵。北宋皇陵在今河南巩义,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
降金后当了“大齐”傀儡皇帝的刘豫,是毁灭宋陵的元凶。史书记载:“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碗,即置淘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为防止肥水外流,他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为“淘沙官”。
为了取媚主子,刘豫勾结金国元帅粘罕,疯狂盗挖了“八陵”,并将宋哲宗的尸骸随地抛撒。担心罪行暴露,他们又纵火焚烧了陵寝的地上建筑,大火过后只剩一片断壁残垣。直到后来岳飞率军北上,赶走了金兵,才重新修复了宋陵。
四
北宋皇陵遭毁,南宋皇陵亦未能幸免。
南宋虽偏安江南一隅,却总想着收复河山。为了日后能落叶归根、魂归故地,当时所谓的皇陵,其实都是“攒宫”,即暂时安放棺椁的梓宫。因设施简陋、埋得较浅,盗挖更为方便。
处心积虑盗掘南宋皇陵的是个西域和尚,名叫杨琏真珈。因为种族关系,他受到元政府器重,被任命为江南释教总摄。在合法外衣的掩护下,他不顾佛法教义,干起了盗墓贼的罪恶勾当。据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称,“岁戊寅,有总江南浮屠者杨琏真珈,怙恩横肆,执焰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十二月十又二日,帅徒役顿萧山,发赵氏诸陵寝,至断残肢体,攫珠襦玉柙,焚其黹,弃骨草莽间。”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杨还把宋理宗赵昀的头颅割下,镶金涂漆后制成酒具使用,又将皇后的尸骨放在临安宫中,上筑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住,名曰“镇本”。后来,还是明太祖朱元璋把南宋帝王的尸骨重新归葬,并从元宫找见赵昀的头颅,将其送回南方。
对于刘豫和杨琏真珈不可理喻的盗墓行为,史学界认为,这其中含有很重要的政治原因,是金政权和元政权有意借摧毁皇陵,炫耀武力,制造神话,瓦解汉人的反抗斗志,是一场攻心战。
五
战乱年代,豪强争雄,盗贼四起,出现盗墓,毫不足怪。可有谁知道,在清代皇皇“康乾盛世”,也曾出现过此等丑恶之事,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干这遭人戳脊梁骨事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
乾隆,名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任皇帝,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享年八十九岁,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老寿星”,自号“十全老人”。
乾隆贵为天子,天下奇珍、人间珠宝,尽在囊中。可他在为自己修建陵寝时,却偏偏看上了明十三陵中长陵大殿上的金丝楠木大柱。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若要强取,必遭訾议。
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乾隆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借修葺长陵之机偷梁换柱。史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开始了对明陵的大规模修葺,民间广为流传的“乾隆盗木”,就是在这次修陵过程中发生的。
清帝能为汉族先皇重新修陵,真是善莫大焉,官民人等莫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可学识渊博、慧眼洞奸的大学士刘墉、纪晓岚等人却看出了其中的猫腻,遂竭力劝阻,这才保住了长陵。但乾隆仍不肯罢休,还是下令拆毁了明世宗朱厚熜永陵的大殿,换下该殿的楠木,用于修建自己的裕陵。
当然史上也有人在为乾隆辨解,说他此举并不为过。但无论辩解者如何巧舌如簧,振振有词,都改变不了永陵大殿由大变小了的事实。
恶有恶报,善有善终。后来乾隆的裕陵也遭到盗掘,惨遭厄运,也算是上苍对他损人利己的一种惩罚。
(赵战生)
上一篇
3
4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