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字似乎是个坎。一句“事不过三”,喻示这事不可以再做了;一句“话说三遍淡如水”,则告诫这话不要再说了。
然而古代求贤若渴的君主,对这些“忌三”的说法却不屑一顾。为了求得贤才,他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
回望那些以诚求贤的历史画面,对我们今日识才用人,仍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
周公求贤三吐哺
姬旦,亦称叔旦,系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因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北),故世称周公。
周公辅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在他的主持下,一举打败了商朝后裔武庚的反叛,平息了“三监”之乱,营建了东都洛阳。为了巩固周王朝统治,他还创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以此“明德慎罚”,被称为“周公之礼”。后世孔子对周礼顶礼膜拜,视为治国宝鉴。
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周公深知人才对江山社稷的重要作用,经常以商汤代夏、武王灭商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告诫成王举贤任能,凝聚民心,要他“继今自立政,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所谓“憸人”,是指心术不正的奸邪小人;“吉士”,即光明正大、富有真才实学的贤人。翻译成现代话说,就是要远离小人,亲近贤臣,克勤克俭,治国理政。
周公的封地在鲁,因他代成王摄政,不能就国处理鲁国事务,便让儿子伯禽代他管理。伯禽临行前,他的唯一嘱托,就是要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他告诫儿子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土,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周骄人。“这不仅是他对儿子的交代,也是他的自我总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了真诚求贤的典范,故而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说。
曹操三下求贤令
三国争战,逐鹿中原。对于魏、蜀、吴三方来说,这也是一场人才大比拼,为了延揽人才,曹操曾三下求贤令。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春,曹操下达第一道《求贤令》。他在命令中提出:“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刘备入据益州,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此时,曹操雄踞中原,势力最为强大,他仍把招揽人才当作第一要务。是年腊月,他又下达了《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何为偏短?他在命令中是这样解释的:“夫有行之人,未必能进取;进取之人,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岂可废乎!”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说要大胆启用那些有缺点,甚至品行不端而有才能的人。在他眼里,谁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谁能横刀立马,斩将夺旗;谁能折冲尊俎,铁腕外交,谁就是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又过了三年,曹操已进爵为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虽已年愈花甲,但他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是年八月,他又下达了《举贤勿拘品行令》。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三年前的老调重弹,但实质上是他对“唯才是举”方针的继续与发展。
张绣系董卓部将张济的侄儿,张济死后,他曾在降曹后又反袭曹军,并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爱将典韦。后张绣又率众来降,曹操捐弃前嫌,封他为扬武将军。张绣在大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后死于征讨乌桓的途中。
还有一位谋士名叫陈琳,他曾为袁绍起草檄文,痛斥曹操罪行,并辱及曹操的父亲及祖父。陈琳归降后,曹操不念旧恶,仍委派他掌管文书机要。
史称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刘玄德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转折点,他以弱胜强,一举打败了头号强敌袁绍,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此时,刘备却不识时务,乘隙偷袭许昌,结果为曹军所败,狼狈不堪,落荒而逃。若不是张飞、赵云在长坂坡舍命相救,他和稚子刘禅(阿斗)性命堪忧。
刘备兵败投奔荆州,幸得刘表眷顾,让他屯兵新野。他手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三位虎将,却没有一位堪当大任的谋士。此间,徐庶慕名来投,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不负厚望,在曹仁、李典率三万人马攻打荆州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关、张、赵三路埋伏大败曹军,获俘一万多人。刘备觉得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欲委以重任,他却说自己不过是只乌鸦而已,真正的“凤凰”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常年隐居在隆中山野一座茅草屋里待时而飞,被时人称为卧龙先生。刘备欲得“卧龙”,三次带着关羽、张飞前去拜访,前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去时已是冬天,山风凛冽,大雪纷飞。只因诸葛亮正在午睡,不便打扰,刘备三人遂在客厅静静等候。时间长了,张飞按奈不住,便大声嚷嚷着要放火烧屋,逼诸葛亮起身见客,刘备恐其生出事端,急忙厉声喝止。
三顾茅庐,其情弥深,其心至诚。刘备有了诸葛亮似鹏展翅,如虎生威,顿感帝业有望、底气倍增,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自此,他与诸葛亮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不仅拜其为丞相,将军国大事尽皆付之,而且自始至终信任有加,从未生疑。尤其是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除了要太子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还留下遗诏:“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此信任,感天动地,在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赵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