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是“老年医学日”,在此之前的4月16日,运城市老年病医院在运城市第三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随着这一新的医疗机构的设立,“医养结合,让老年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新型养老模式,也正式开始了在河东大地的成长之旅。
从“医/养”到“医+养”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而根据运城市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9月份,该市60岁以上老人数量已达到7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40%。这说明,该市早在两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不说“未富先老”的大话题,单论家中老人得病之后的看护,特别是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对很多社会个体来讲,早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与不可言说的痛。一人得病即使儿女众多也觉得轮班不够,更别说现在的众多独生子女家庭了。
养老的地方不具备医疗条件,有医疗条件的地方不能常住,“医”与“养”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让不少人受尽两头奔波之苦。
运城市老年病医院的设立,就是为了打通“医”与“养”的界限,由从“医/养”变成“医+养”,通过机制的改革与观念的更新,探索一条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养老模式,让人们的老年生活更有质量,让老人活得更有尊严——老有所养,更要有尊严地养;老有所医,更要有质量的医。
一切为了老年人
作为运城市首家老年病专业医院,与其他综合性医院的老年病科又有什么区别呢?
曲如瑾介绍说,不管医院实力有多强,如果老年病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科室的话,在医院的整体架构安排和硬软件搭配上,难给老年人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运城三院来讲,在做好血液病科研治疗的同时,另行建设独立的老年病医院,就是为了在细节方面对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
针对老年人行走不便的情况,医院在硬件建设上,将提前进行设计规划,对楼梯、卫生间等设施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以方便老人活动。同时根据医护并重的原则,实行“入院有人接、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的全程无障碍治疗。住院期间由护士及护理员组成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三位一体的护理小组,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提供全程护理,从而减轻社会负担,解除老人亲属陪护的后顾之忧。
针对老年人“一患多病”的特点,在组织架构上,医院将实施大内科模式,由多个学科医师组成治疗小组对住院老人进行全面体检、诊断,实施多学科的强化干预治疗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的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可在一个病房内得到综合治疗,减少老人医院内的奔波之苦。
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康复病房、姑息安宁病房和临终关怀病房等特色服务,对于经治疗后可好转重归社会的老人,建立个性化的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全过程实施全面的、连续的、多因素的强化干预治疗,让老人尽早出院,重新享受生活。对于危重患者,则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服务,避免患者痛苦,在维护患者生命尊严的同时,减轻患者家属的各种压力。
理想中的养老模式
在曲如瑾看来,成立老年病医院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养老模式的探索——这个医院,可以让她实现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
以医院的医疗资源为依托,搭建系统,将辖区内居家养老的老人与医院联系起来。平常老人们在家养老,一旦遇到情况,需要专业的医疗帮助时,在手机上按下一个按钮,五到十分钟之内该院的专业人员就会到场,进行指导或诊治。
对于在养老机构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的老人,该院会有配备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日常定期巡诊,提前介入。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康复或病情危重的老人,该院可以提供养老床位和无陪护式家庭病房,通过医疗人员加社会护工的诊护模式,给老人更专业的指导,同时减轻老人家属的压力。
“在可以自理的情况下活得有保障,在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活得有尊严,这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模式,也是我们老年病医院的努力方向!”曲如瑾说。
据了解,如今,该院正在对一栋八层楼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一切就位之后,该院将可为社会提供至少200张养老床位。而且,该院目前已与十余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协作协议。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们除了在家和养老院之外,还可以多一个医疗机构养老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当运城三院这一“医养结合”模式成熟并推广之后,随着更多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与加入,我们的养老模式将会有质的提升,我们的老年生活将会更安全、更人性化、更有保障、也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