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16年03月21日 - 第20160321期 - 第3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60321期 - 第3版 - 新闻内容
民族脊梁文天祥

新闻作者:赵战生  阅读次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题名《过零丁洋》的诗,是文天祥先后四次起兵抗元,最后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路过零丁洋时,写下的千古名篇。许多人认识文天祥,首先是从这首诗开始。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吉州有座遐迩闻名的学宫,名叫白鹭洲书院。学宫里列有当地缙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三人的谥号均带“忠”字。文天祥年轻时,有幸进入这座家国情怀氛围浓郁的书院,对家乡的名士先贤欣慕不已,立志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二十岁上,文天祥进士及第。殿试时,他针砭时弊,纵论强国富民的政治主张,受到大学者、主考官王应麟的极力推崇,说他“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宋理宗对他忠君爱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格外赞赏,钦点他为状元。
  南宋末年,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文天祥入仕后,忧国忧民,多次抨击权臣的腐败行为,屡遭罢斥。三十七岁时,他不愿随波逐流,自请致仕。一年后才又入仕,于咸淳十年(1274),被委任为知赣州。

  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南侵,临安(今杭州)震惊, 急诏天下勤王。其时,宋恭帝只有四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听政。
  文天祥虽为知州,其实手下并无兵可用。情急之下,他尽散家财招募乡兵,很快组织起一支近万人的义军,来不及训练,便赶往临安。友人对此不无担忧,劝其慎行。文天祥也知道以此弱旅,很难抵挡元军的虎狼之师,但他明知其不可,仍奋力为之。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就像“父母有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吾尽心也,不可救,则天命也。”同时,他还觉得“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
  德祐二年(1276)正月,文天祥临危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去元军大营议和。名为议和,实际上是谈判投降条件。但文天祥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丝毫不折气节。元丞相伯颜无可奈何,把他押往大都(今北京),他在途中逃脱。接着,他又组织起一支义军,以游击战的方略,不断袭扰元军。
  次年,文天祥率军攻入江西,一路斩关夺隘,收复了许多州、县,成了元军的心腹之患。尽管声势浩大,毕竟实力不济,元军在空坑之战中大败宋军,文天祥的妻子儿女被俘,只有他得以逃脱。
  屡战屡败,并没有挫折文天祥的斗志,他像神话中的英雄刑天一样,头被割了,乃以双乳为目,挥舞干戚与敌死战。公元1278年,他又拉起一支队伍,与敌周旋。不料天不佑其志,在潮阳兵败,被元将张弘范所俘。面对敌酋,文天祥立而不拜,惟求速死。张弘范为其浩然正气所折服,认为他是“忠义之人”,以客礼待之。

  其实就在文天祥被任命为右相的那一年,南宋就已名存实亡。皇帝和太皇太后都被押解到大都去了。
  元军攻陷临安的时候,度宗的淑妃杨氏由国舅杨亮节掩护,带着自己的儿子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一路出逃到福州,在那里组成了流亡小朝廷,立7岁的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
  1277年,福州沦陷,流亡朝廷又逃亡泉州。时任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不但不提供船只,还主动投降了元军。幸亏大将军张世杰抢到一些船只,赵昰一班人才辗转飘落到广州一带的海面上。不久,小皇帝即病死在一座荒岛上。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又拥立赵昺为宋末帝,并在崖山建立了抗元据点。
  此时的南宋王朝,就只剩下崖山这片弹丸之地了,率军前来夺岛的仍是张弘范。他先是在陆战中打败了义军,俘虏了文天祥,接着又扬帆出海,前来攻击崖山岛。岛上虽有二十余万人,但大多都是宫女、太监及老百姓等非战斗人员,经不住元军猛烈攻击,很快便溃不成军。陆秀夫眼见败局已定回天乏力,便背着小皇帝赵昺跳入大海溺亡。众多宫女、太监见状,自知生还无望,也纷纷跳海追随皇帝而去。据史料记载,次日海面上漂浮的尸体,足有十多万具。
  南宋王朝就这样彻底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崖山海战的惨烈结果,文天祥既使没有亲眼所见,也是耳有所闻的,所以当张弘范再次劝降时,他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把《过零丁洋》一诗当作回答,显示了士可杀志不可夺的铮铮铁骨。

  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最后几年里,文天祥先后四次起兵抗元,愈败愈战,愈战愈勇,已经成了一面不倒的旗帜。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更是不甘屈辱、不当亡国奴的精神支柱。所以,当他面临危难时,许多人愿以生命为代价来保护他。
  文天祥抗元有威名,但元军大多军士并不认识他。一次,当一队军士将他捉住押往大营时,半路上碰见另一队军士也拿住了一位“文天祥”。那人一见真的文天祥,反而指着他大喊:“我是真的,他是假的,快把他放了。”文天祥当然不愿让这位义士代他赴死,便百般解释,说自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对方才是假冒的。元军难辨真伪,只好将俩人一并押回。
  还有更戏剧性的一幕。
  当文天祥最后一次被俘,元军将他押往大都时,一位朋友担心文天祥知道南宋已经灭亡会改变主意,从而毁了半世英名,也使百姓失去精神寄托。于是,他便派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张贴了许多文告,声讨文天祥过去欺世盗名,说他现已变节投敌。朋友此举用心良苦,想用这种“变调”的激将法,使文天祥坚定信念,不坠青云之志。
  其实这完全是多余的担心。如果他当时读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不会有任何顾虑了。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忠肝义胆、矢志不移报国的英雄,他把文天祥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多次派人前去劝降。先是叛臣留梦炎,这厮原是南宋左丞相,一见面未曾开言,便被文天祥骂了个狗血喷头,只好抱头鼠窜。接着来的,是被俘的年仅九岁的宋恭帝。文天祥一见小皇帝就痛哭流涕,长跪不起,小皇帝拿他也没办法。
  文天祥被囚禁三年后,元世祖下令将其处死。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行刑前,元世祖两次召见文天祥,对他说:“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我当以汝为相。”文天祥则毫不为所动,说:“受宋恩为相,安肯事二姓!”
  当文天祥被押往柴市时,京城万人空巷,百姓都来为他送行。元世祖亦感叹:“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文天祥英勇就义后,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前来收尸,发现其衣带中藏有遗书,上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对于文天祥,不仅普通老百姓视之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脊梁,就连元代史臣脱脱,也在《宋史》中为其立传,称其“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对此盛誉,文天祥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