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16年01月25日 - 第20160125期 - 第1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地坑院建造时十分讲究,要看风水,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北和正西的朝向来建造,可分为东镇宅、南离宅、北坎宅和西兑宅。地坑院的构造十分巧妙,它卧于大地之中,同大地脉搏共震,站在院中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反应,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繁衍生息的典范,同今天我们所讲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地坑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老百姓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专家们称它是“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的符号”、“地平线下的村庄”。德国人鲁道夫斯基最早形成文字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他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对窑洞建筑做了确切概括。 地坑院这一民居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救和保护“地坑院”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市、县党委、政府将将地坑院的保护开发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注册了“地坑院”商标、编制了地坑院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投资3000多万元对地坑院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建设,建成了地坑院旅游度假村和豫西民俗博物馆等设施。 近几年,通过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媒体宣传和“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推介活动,扩大了地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来参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外宾均有团队来此参观或小住,享受豫西质朴的风俗人情。2005年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命名为“摄影创作基地”。2007年陕县正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2010年6月“地坑院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地坑院的大规模保护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今年“十一”前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并具备接待游客条件。我们计划通过2-3年的开发建设,将其打造成独具民俗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又讯: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2016年“五一”期间将试营业。景区坚持强强联合发展思路,携手陕西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强力打造陕州地坑院景区小吃文化一条街,现已开始对外招商。 近年来,陕州区委、区政府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的地坑院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大手笔策划,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开发,规划投资5.7亿元在张汴乡北营村建设陕州地坑院景区,目前累计投资2.5亿元,完成了核心游览区、生态观光区等板块的建设任务,景区初步具备了经营条件。 据悉,陕州地坑院景区小吃文化一条街全长300余米,建筑风格为仿民清风格建筑,入驻商户将从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制作工艺的食品加工户、手工业制作户中择优选取,经确认后,接受陕西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团队的管理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