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16年01月11日 - 第20160111期 - 第4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60111期 - 第4版 - 新闻内容
揭秘万荣西光华村 见证大觉寺古钟历史

新闻作者:景 斌  阅读次数:
嗡嗡钟鸣接千载 大觉人文耀光华
揭秘万荣西光华村  见证大觉寺古钟历史
  万荣县光华乡政府门前广场有一铸于金代天眷三年的寺钟,距今已八百余年。钟身高两米三八,壁厚十四厘米,最大直径约一米七,有近万斤重。相传,击钟传音,四方皆闻。东惊孤山,西荡韩城,南达蒲坂,北及河津。有闻其声者,均有肃穆悦耳之感。
  据了解,此钟原为光华乡西光华村大觉寺寺钟,其中承载着丰富厚重的历史,记录着当地曾经勃兴的佛教文化。1月3日,记者实地寻访,一探究竟。
钟楼影像
  走近金代寺钟,只因多看了一眼。原本是要到万荣县光华乡罗池村寻访一棵三百余年的皂角树,在路过光华乡政府的时候,见到了寺钟。乡政府门前是一个宽敞的便民广场,放置寺钟的钟楼就坐落在广场中央,钟楼下有不少村民惬意地享受着冬日的阳光。直觉使然,必须要在此逗留瞻仰一会儿。
新村牌坊
  眼前的钟楼上下两层,下层是砖混结构,上方为八角木亭。绕其转了几圈,发现一层有两门:北门与南门,额首上分别篆刻着“蓬瀛”与“鐻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张一所题。因门上有锁,而寺钟又置于二层,并不能近距离接触、感受。
  在钟楼下摆小摊的村民告诉记者,关于寺钟,乡政府文化站一姓王的站长了解较多。向乡政府值班人员打听,站长名叫王维公,已经退休了,不过家就在西光华村,离钟楼不远。问了两次路,终于见到了王维公站长。
老站长见证的古钟历史
  说到寺钟,王站长侃侃而谈,钟楼就是在他担任乡文化站站长时一手建起的,那是1989年的事儿。“寺钟是原光华大觉寺的山门钟,并有钟楼一座。大觉寺曾是一片鼎盛壮观、殿宇林立的古建筑群,每年正月二十五还有庙会,其间赛马竞技,非常热闹。”王维公说,“民国年间,大觉寺屡遭兵祸;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建炮楼,寺庙殿宇被毁殆尽,钟楼沦为一片废墟,只有寺钟幸存了下来。”
  王维公说,新中国成立后,寺钟一直在该村戏台前闲置,无人过问。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意识到寺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便多方奔走,为寺钟筹集资金,建造“安身之所”。
  那么王维公老站长竭力要保护的寺钟,究竟有什么重要价值呢?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护钟遭遇。“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带着寺钟的照片到北京一座禅院,与院里人商量能否捐资。与我接洽的人在看了照片后,对我说,‘我给你打五万元,然后把钟拉走’。”王维公说,“那时的‘五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一听对方这么说,我更加认定了寺钟的价值非比寻常,一定要尽快把它保护起来。”
     从京回来后,王维公就开始向上级文物部门请示汇报,并在乡、村发起募捐。“文物部门与乡村两级都很重视,上级下拨专款五万元,我们自己筹集到近三万元。”王维公说,“就建起了现在这座钟楼。”
       随后,在王维公的带领下,记者登上钟楼。站立寺钟前,王维公说,钟楼就建在原大觉寺的遗址上。他比划着曾经大觉寺的布局,“钟楼南面是山门,进山门,两侧便是钟鼓楼。钟楼北面是二殿,再往北是大殿;钟楼东西两侧是禅房与厢房。现在乡政府所在地的临街门面房以前就是禅房,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几间”。
     据王维公站长介绍,寺钟,铁制,形大量重,声音洪亮。钟身高两米三八,壁厚十四厘米,最大直径约一米七,有近万斤重。
     相传,击钟传音,四方皆闻。东惊孤山,西荡韩城,南达蒲坂,北及河津。有闻其声者,均有肃穆悦耳之感。
       寺钟周身刻满铭文,虽有锈迹,但字迹清晰可见,王维公曾对铭文进行了拓印,从中能够清楚得知,寺钟铸造于金代天眷三年庚申岁十月十二日,即公元1140年,距今已有876年了。王维公搜寻钟身找见字样指给记者看。“铭文中还记载了化缘的僧侣、捐资的商贾、布施的村民、集金的个人、铸造的金火大师等内容。”他说,“这对研究河东的文化、地理、人物、风情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现状堪忧 亟待保护
       如今,令王维公忧虑的是日益破败的钟楼。时隔二十余年,当年建造的钟楼由于风吹日晒,又年久失修,已经没有了往昔的风采,特别是二层的八角木亭,损毁更严重,寺钟置于其中,并不安全。遗憾的是,老站长早已退休,“不在其位,难谋其政”,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过,王维公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寺钟传到我们这代人,已经走过了876年岁月风雨,它是光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光华人的骄傲,对它的保护还是要靠大家。希望可以团结村里的有识之士,呼吁在外干事创业的村人重视,共同把珍贵的寺钟传下去。”他说。
写在后边的话
     众所周知,如今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就雕刻于金代河东解州天宁寺(静林寺)。当时,河东晋南及秦西各州县百姓纷纷捐款资助,才留下了这部佛教全书——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
     由此,足见金代河东佛教文化之勃兴。据记载,大觉寺建于北宋年间,古钟铸于金代,印证了那一段人文历史。
     关于大觉寺,现有网络资料极其稀少,但从大觉寺一直留存至新中国成立前可知,志书史记中应有相关记录待我们继续梳理、挖掘。钟鸣是非常吉祥之事,能提振人的精神与斗志,钟鸣鼎食也是古人向往的富足生活。
      如今,西光华村在外创业有成者为数不少,其中与当地绵延近千年的大觉寺文化或许有千丝万缕之联系,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景 斌)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