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15年11月23日 - 第20151123期 - 第3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51123期 - 第3版 - 新闻内容
中华重器 鼎鼐有容

新闻作者:赵战生  阅读次数: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如果不懂历史,目不识“鼎”,难免使人有数典忘祖之叹。
  鼎是国之重器,鼐为鼎之大者。相传夏禹收九州青铜铸成九鼎以象天下,历商经周,奉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故后世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意寓九九归一,天下一统,江山永固。

子产铸刑鼎 春秋第一人

  “刑不可知,则危不可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都把刑律作为统治百姓的秘密武器,从不公示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相国子产为了使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下令“铸法鼎”,就是把刑律铸刻在铜鼎上,并把鼎放置在闹市街头,“使民知之”。这样一来,王公贵族就再也不能法从口出,随意解释法律、任意处罚百姓了。
  这事像风一样传遍其他各国,引起了极大震动。晋国大夫叔向等人首先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还写信质问子产:“如果民众知道了法令条文,对官府无所顾忌,以法抗法,那还怎么治理国家?”尽管内外反对势力十分强大,但子产仍坚持己见,不改初衷。
  郑国都城新郑的乡下,有一处公众聚齐的地方名为乡校。农闲时节,乡人常在这里谈论国事,评价朝臣。大夫然明担心民众“妄言乱政”,便想下令解散乡校。子产得知后劝然明说;“只要我们真诚友善地待民施政,就不会招致百姓的怨恨指责。再说,即使百姓有言过其实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像堵塞河流一样去强行阻止,因为河水一旦决堤泛滥,必定会伤及更多的人,造成无法挽救的灾难。与其那样,还不如我们现在就开个小口导流,以通达民情民意。”
  然明聆听此言,茅塞顿开,不复干涉乡校。
  子产辅佐朝政二十多年,革除弊政,屡有建树,使弱小的郑国不断发展壮大,自立于诸侯之林。他逝世后,郑国百姓缅怀至切:“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就连大圣贤孔子也称他是“古之遗爱也”,而清代的学者王源,则推许他是“春秋第一人”。

芈旅似大鹏 一鸣问九鼎

  芈旅即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整天与宠爱的郑姬与越女在后宫轻歌曼舞,吃喝玩乐,为了防止大臣劝谏,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敢谏者,杀无赦!
  大夫申无畏眼见朝纲不整、百废待举,便冒死去问庄王:“南山有只大鸟,看似美丽矫健,却三年不飞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庄王答道:“此非凡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三年之后,楚庄王厘清了纷乱的朝政,认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整顿,很快便使楚国强盛起来。
  楚国偏居一隅,历来被中原强国视为“攘夷”的对象,备受排挤和歧视。对此,楚国耿耿于怀,总想挺进中原,以图霸业。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自率军攻打陆浑一带的戎族。大军行至周朝领地时,庄王下令检阅部队,以此张扬威武,恫吓周天子。周定王闻讯大惊,即派大臣王孙满去犒劳楚军。
  庄王似乎是在不经意间问道:“周王室的九只鼎究竟有多大,多重?”
  这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王孙满对庄王欲问鼎中原的意图心知肚明,他一一列举了九鼎的铸造及安放变迁史,并强调周朝拥鼎称天子是上天的意旨,谁也难以动摇。
  楚庄王闻言,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制服诸侯与周天子抗衡,便偃旗息鼓离开了周地。
  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在邲(今河南郑州东)决战。楚军同仇敌忾,锐不可当;晋军攻守无方,一败涂地。此一战定乾坤,使晋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楚庄王终于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扶摇直上,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实现了祖辈梦寐以求的“观兵中国,争霸中原”的夙愿。

子公染指鼎 意气酿血案

  子公是郑国的一位大臣,他常常炫耀自己有特异功能,说只要自己食指大动,便是能吃到美味佳肴的先兆。
  公元前605年,楚国派使者给郑灵公送了一只大鼋(即大鳖),郑灵公得鼋心喜,准备让群臣分享一杯羮。
  此时,正准备上朝的子公突然大笑不止,同僚子家不解其故,问他为何发笑,他说:“信不信由你,我们今日又要大饱口福了。”子家不以为然,子公又说:“我这食指非常灵验,上次出使晋国,它动了几下,我就尝到了石花鱼。后来在楚国,它又动了两次,果然又吃到了天鹅肉和合欢桔。”子家仍未深信,以为这不过是巧合而已。
  及至宫门,看见有御厨匆匆而过,一打问,方知国君要请群臣品尝鼋羹,他们正在做准备。二人不由会心大笑。
  见到郑灵公,二人依然发笑,灵公诧异,问及原因,子家据实禀告。灵公看到子公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样子,心里很不高兴。
  早朝完毕,灵公开始赏赐鼋羹,连俸禄百石的小官都有一份,唯独没有赐予身价两千石大官的子公。屈辱与难堪瞬间变成了一团火,子公不顾一切地冲向前去,把食指伸到盛有鼋羹的大鼎内,对灵公说:“你看,还是我的食指灵验吧!”灵公怒不可遏,想杀掉子公,怎奈百官纷纷求情,才免子公一死。
  子公愤然离宫后,知道日后必有不测,便挑唆子家一同造反。他们用重金收买了郑灵公的近臣,乘夜潜入皇宫,用沙袋压死了灵公,对外谎称其暴病身亡。
  郑襄公即位后,子公、子家弑君的罪行暴露,二人被新君处斩。
  这个故事,便是“染指于鼎”的由来。它告诉人们,切不可觊觎非分之物,意气用事,招致杀身之祸。

武丁祭成汤 鼎雉兆灾异

  看了染指于鼎的故事,我们知道不仅鼐是国之重器、王权的象征,名曰鼒的小鼎,还是一种王公贵族常用的烹饪器。
  《书·高宗彤日》记:武丁(殷高宗)设鼎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鸣响,问其臣祖巳,祖巳以此为灾异之兆,劝王修德,国以中兴。《后汉书·刘陶传》中,则对“鼎雉”的典故,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时大将军梁冀专朝,而桓帝无子,连岁荒饥,灾异数见。陶时游太学,乃上疏陈事曰:‘……臣又闻危非仁不扶,乱非智不救,故武丁得傅说,以消鼎雉之灾,周宣用申甫,以济夷厉之荒。’”
  诗礼簪缨,钟鸣鼎食,本是王公贵族“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快乐日子,可一旦出现“鼎雉”,则大事不妙。为了记叙灾异,以警后世,于是便产生了“鼎铭”。汉王充在《论衡·自纪》里说:“是故罕发之迹,记于牒籍;希出之物,勒于鼎铭。”
  在古代刑律大行之时,鼎镬(大锅)还被作为刑具,用以烹煮“罪大恶极”之徒。《汉书·郦食其传》载:“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宋书·谢晦传》亦记:“……然后分归司寇,甘赴鼎镬,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五代前蜀时的韦庄,则在劝谏君王惩奸除恶时说:“期君调鼎鼐,他日俟羊斟”。羊斟,春秋时宋国人,为得不到一块羊肉而出卖主帅华元,败国殄民,被指为“非人”。

文丁祀母鼎 辉煌耀今世

  古代鼎的形状大多为三足圆形,清道光末年出土的毛公鼎,可谓其代表作之一。其鼎由周宣王的贤臣毛公铸造,上有四百九十九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的政治状况与重大事件,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价值,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在为数不多的四足方鼎中,高133厘米、重达875千克,浑身布满蟠龙、饕餮纹饰的司母戊大方鼎,堪称稀世国宝。此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文丁,也称太丁,姓子名托,系商王武乙之子。大约公元前1112年,文丁登上王位,为祀母而铸鼎。
  在当时条件下,要铸造这样的巨无霸,并非易事。据专家考古研究发现,司母戊大鼎是运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先铸好耳朵、躯体、四足等部件,然后再把它们浇铸成一个整体,其工艺非常复杂。据推算,当时仅熔化铜汁的工序,就得用二三百人合作完成。
  1939年3月,深埋地下三千多年的司母戊大鼎,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发现它的是一个农民,名叫吴希增。
  消息走漏后,驻安阳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多次赶来“参观”,北平的古董商人萧寅卿,还提出用二十万大洋收买,却因故未能成交。
  1946年10月,大鼎落到了国民党驻新乡军队司令王仲廉的手里,他将其作为送给蒋介石的生日贺礼,运至南京。蒋介石自知此事非同一般,指令交给了南京博物馆。
       经过几番风雨洗礼,司母戊大鼎终归其位,如今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成为镇馆之宝。其鬼斧神工般的恢恢神韵,煌煌风采,令世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