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
您正在阅读:2015年10月26日 -
第20151026期
- 第6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
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第20130701期
第20130708期
第20130715期
第20130722期
第20130729期
第20130805期
第20130812期
第20130819期
第20130826期
第20130903期
第20130909期
第20130916期
第20130930期
第20131014期
第20131021期
第20131028期
第20131104期
第20131111期
第20131118期
第20131125期
第20131202期
第20131209期
4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51026期
- 第6版 - 新闻内容
上善若水 悟道问茶
新闻作者:赵战生 阅读次数: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舌尖上的中国,饱含世间百态、人生况味,最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恐怕莫过于茶。茶是花之根,水是花之源,茶、水相融,产生茶道,成为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簇奇葩。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致。”这是文人雅士对茶道的尊崇与追求,他们历经宠辱沉浮,在“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清·郑板桥语)中,回归自然,品味人生,感悟沧桑。
一般布衣百姓虽没有这样的闲情逸兴,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困中,有一大碗茶痛饮,亦不亦乐乎!“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上流社会走向民间,已成了人们“开门七件事”的必备之物。
中国人喜茶、崇德,茶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为世界茶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茶之源
茶,最早产于中国,故中国素有“茶的故乡”美誉。战国时代成书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荼能解毒,遂成药之珍品。到了周代,人们将其作为岁时祭品,后又以“掌荼”和“聚荼”,供丧葬礼仪之用。
春秋时代,茶已成为食品,出现在餐桌上,连齐景公和相国晏婴都喜欢吃。故晏婴在《晏子春秋》曰:“食脱粟之食,炙三弋(指禽)五卵茗菜耳。”何为“茗”?《魏王花木志》解释为“嫩叶谓之茗”,也就是茶的新芽嫩叶。
西汉宣帝年间,王褒在《童约》一书中,描写了王侯世家“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的奢华生活,并指出其童仆是到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来的茶,可见那时巴蜀一带就已经有了茶市。
茶在古代有很多名字,《茶经·一之源》列举了唐代以前的诸多称谓:“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至唐中期,人们普遍称茶为“荼”。《诗经·豳风·七月》就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记载。《说文解字》亦将“荼”字解释为苦茶,并指出“荼”为今之“茶”字。尽管如此,当时的学人仍对“荼”为“茶”存有疑义,争论不休。直到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多种名称统一为“茶”,各种声音才不再响起。
茶之饮
茶初为药物,继为食材,后为饮品。至于什么时候由“食”升华为“饮”,亦有各种说法。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曰:“密赐茶荈以代酒”。据此,《南窗纪谈》作者认为,饮茶始于三国时期。
清人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饮茗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汉末与三国并存,似与前说一脉相承,并无抵牾。而同为清人的顾炎武却在《日之录·茶》中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一下把茶饮推至战国末期,提前了五百年。巴蜀自古盛产茶叶,蜀人近水楼台最早兴起饮茶,当非臆断。何况西汉时期,对茶颇有心得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等均为四川人,其状茶记胜,更比他人真切,此亦可作为顾夫子一家之言的佐证。
西汉时期,巴蜀的官员曾把茶叶作为贡品,奉献给长安宫中的皇帝,并由皇宫外传,在王公贵族中兴起品茗时尚。《广雅》最早记载了茶饼的制作与饮用方法:“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西晋刘琨则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中说:“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可见自斟独饮,亦能排忧解闷,快乐前行。
茶之道
随着饮茶习俗自西而东,由南而北的迅速扩展,茶业兴旺,茶事繁荣,茶已成了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贵为“国饮”。而独特的中国茶道,又为其增添了一道七彩绚烂的文化彩虹。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其中涵盖了备茶、沏茶、敬茶、赏茶、品茶所有的环节,不仅是一种曼妙的物质享受,更是一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崇尚自然、营造和谐的思想升华。以中国茶道为主干所生发的茶文化之树,更是根深叶茂,在世界文化之林参天挺立,独领风骚。
对于茶道,唐代诗僧皎然颇有心得,他在传颂千古的咏茶名篇《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不仅僧侣以茶清心寡欲,看破红尘,连贵为九五之尊的大宋皇帝赵佶,也情不自禁地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国茶道之妙、之奥,正如道教始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解释都显得词不达意,苍白无力,而只能“道由心生”。
茶之路
巴蜀最早产茶,并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茶文化。秦朝统一天下后,茶顺江而下,像四处随风飘落的蒲公英,最先在东部与南部落地生根。三国两晋时期,荆楚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迅速崛起,并逐渐取代巴蜀,成为茶叶中心。《荆州土记》不无自豪地说:“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五胡乱华,西晋南渡,加快了茶文化向东南推移的脚步。这一时期,茶叶种植已拓展到温州、宁波沿海一带。《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
唐代中期,江南茶业兴旺,安徽祁门一带千里茶园飘香,山无遗土。尤为茶客追捧的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身价百倍,成为贡茶新品。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北宋时,福建建安“明前茶”在京城大出风头,欧阳修用诗为其作了广告宣传。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间,有一条连接滇、川、藏大三角“茶马互市”的大通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商旅——茶马古道。
山间铃响马帮来。一千多年前,穿行于高山密林间的马帮历尽艰辛,把茶叶、布匹和盐送进藏区,换回了骡马、毛皮和药材。通过贸易互市,增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友谊与团结。
与此同时,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及韩国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最早把中国茶种子传入日本的,是两位高僧,一位是东渡传教的中国大师鉴真,另一位是来华求经的日本学僧最澄。
公元十七世纪,中国茶走出亚洲,跻身欧、美、非及大洋洲饮品市场,成了各国王公贵族的新宠,被誉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1784年2月22日,是美国总统华盛顿的生日。这天,一艘披红挂绿的美国大型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驰向大洋彼岸的中国广州,开始了茶叶贸易之旅……
上一篇
3
4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