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15年10月12日 - 第20151012期 - 03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随着现代科技时代的到来,曾经风靡全球的电风扇,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快要成为历史的陈列物了。取而代之的,是日趋智能化的各种空调。空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了电风扇的没落,尤其是扇子时代的终结。 曾经伴随我们走过五千年文明旅途的扇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今虽然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它的文化艺术魅力,却与世长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加以保护。
深深宫院 赫赫身分 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 扇子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带有明显的王公贵族胎记。它最早称翣(shà),亦名“五明扇”,相传为虞舜所制。晋代崔豹在《古今注舆服》中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尔雅》则曰:“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有注者指明:扇,为皇家礼仪之具。从这些文献典籍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扇子的初始功能不是纳凉,而是皇家权威的象征,不要说与一般老百姓无缘,就连公卿士大夫也不得染指。 隋唐以降,扇子的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纳凉实用性骤然上升,由宫廷仪仗扇,亦称“宫扇”,衍变出了形制、材质、大小各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扇子,并逐渐传入民间。物美价廉的大蒲扇,成了普通百姓度夏消暑的必备之物。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兴产折扇,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开始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扇子的文化含量增大,成了名门士族的“怀袖之物”。 史载,扇子自明代开始传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因缺乏优质纸张,便以细嫩的牛犊、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洒上香水,使其身价倍增。十八世纪初,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竹骨扇的原料,在巴黎组装、生产,成为欧洲制扇的中心。1709年,经王后安妮批准,二百多制扇匠人在伦敦成立了“同业工会”,1747年,会员即达到839名。 与此同时,中国的扇子亦东渡大海传入日本,在日本宫廷流行,天皇还将绢扇作为礼物,赏赐给有功之臣。后当其国内经济萧条,武士、浪人纷纷沦为倭寇,不断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海盗式抢掠时,甚至还把大折扇当令旗,指挥作战,使扇子沾满血腥,犯下了累累罪行。
习习清风 煌煌神韵 由于名人雅士的不断增色渲染,扇子声名大噪,演绎出了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轶闻趣事。 《晋书》中就有“书圣”王羲之为蕺山老妪题扇的故事。一次,王羲之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沿街卖扇,不由心生恻隐。他随手抽出一把,在扇面上写了几个字。老婆婆见他只题字而不买扇,便有点不高兴。他劝慰说,你别发愁,只要高喊一声“王右军书”,可得百钱。老婆婆转忧为喜,只随口一喊,果然买者云集。 中国古代传世名扇,无人统计,不知凡几,但有三把“宝扇”名传天下,闾巷皆知: 一是《西游记》翠云山芭蕉洞罗刹女的芭蕉扇。此扇乃昆仑山上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法力无边,可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降雨。孙大圣借扇不成,与罗刹女打斗起来,被一扇扇出了五万余里。后幸亏灵吉菩萨出手相助,才弄来宝扇,扇灭了火焰山上的大火,继续西行取经。 二是《济公传》济公须臾不离手的那把“破扇”。从外形上看,这是一把蒲扇,同样具有不可想象的法力。随着济公的手之所指,它即伏奸挞丑,化腐朽为神奇,止干戈为玉帛,为人世间带来和谐与美好。 三是《三国演义》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执的羽毛扇。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独一无二的形象外包装。至今,人们仍把那些出谋定计的“军师”,唤作“摇羽毛的”,其源盖出于此。不过,当年诸葛亮摇羽毛扇是为了蜀汉大业,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令人敬佩不已。而后世所谑的摇羽毛扇者,则南辕北辙,味道大变。 当然,除了消夏纳凉,扇子的实用之处,还有其他种种,譬如女子用来掩面。在戏剧《贵妃醉酒》中,体态丰腴的杨贵妃为了遮丑,就喜欢用绢画竹骨的大折扇“掩面而笑”,而不把玩大家闺秀视为专利的“纨扇”。不知历史上真的杨贵妃是否如此,但此举却显示了戏剧导演的匠心独运。
夭夭桃花 绵绵国恨 以一把桃花扇为媒介,巾帼女杰李香君与侯方域结成了患难夫妻。面对偏安江南一隅的南明弘光小朝廷,李香君眼见昏王当朝、权奸掌柄、文争于内、武哄于外的腐败政治局面,无不忧心忡忡。她为了追求忠贞爱情和幸福生活,同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魏阉余孽”,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不屈的斗争。根据这一“实人实事”,孔尚任经数年酝酿构思,三易其稿,创作了旨在“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的剧本《桃花扇》。 《桃花扇》在北京盛演不衰,使那些生活在清军铁蹄下的“故臣遗老”,伤时感世,百感交集,或“掩袂独坐”,或“唏嘘而散”。由一把小小的桃花扇演绎的悲欢离合故事,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令人“啧啧在口,历历在目”,不仅是故事的艺术构思新颖,人物的活灵活现,更是由于作者把李香君和侯方域爱情的不幸遭遇,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彰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的爱情经典之作不胜枚举,各有千秋,但使爱情直接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却别无它作。应该说在这方面,《桃花扇》是一个首创,它从个人爱情小处着眼,从国家政治大局着想的大手笔,不是一般惯写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故事的作者所能企及的。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对“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的贪腐之贼“魏阉余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更对具有“为国赴死”浩然正气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作了热情讴歌与缅怀。 国家至上,民族至尊。这是孔尚任通过一把桃花扇,所传递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正能量。
扰扰红楼 悠悠一梦 《红楼梦》是对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社会的全景式描写,也是一部鞭辟入里,震古烁今,为其送葬的挽歌。 在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贾府里,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琴棋书画,稀世古玩,无所不有,当然也不乏各种名贵而又时髦的扇子。全书中多处出现扇子,尤以晴雯撕扇和贾雨村枉法帮贾赦夺扇的描写入木三分,令人痛惜与惊悚。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在大观园里,晴雯是个鹤立鸡群的人物。她不仅心灵手巧颜值高,而且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她曾不顾自身病重,彻夜不眠为宝玉织补雀金裘;在凤姐等人抄检大观园时,又第一个站出来,当面向封建旧势力叫板。由于受到宝玉的格外喜爱,她也常耍一些小性儿。 这天,晴雯不小心把宝玉的扇子掉在地上,将扇骨跌折,宝玉说了两句,她便生起气来,闷闷不乐。为了引她千金一笑,宝玉便把自己和麝月的扇子拿出来,让晴雯撕扇作乐。接着,又要麝月将扇匣搬出来,任凭晴雯撕扯。这种暴殄天物的恶作剧,连麝月都觉得太过分,连说:“我可不造这孽!”可沉溺在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里的宝玉,却不知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还在说:“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作者还借丫环平儿之口,说出了贾雨村设局夺扇的一桩冤案。 原来,荣国府里的大老爷贾赦极爱把玩古扇,听说石呆子手里有二十把名贵古扇,便让儿子贾琏去买,“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可谁知这呆子却说:“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这事让当知府的贾雨村知道了,为了攀附权贵,获得“护官符”他便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将其捉拿到官府,把扇子抄了,按官价送给了贾赦。这事连贾琏也看不惯,愤然不平地说:“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结果,招致了老爹的一顿打骂。 当我们不再需用扇子纳凉的时候,切不可忘了它曾经的荣耀,还有因它而发生的种种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面历史的镜子,照着我们民族所走过的漫长曲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