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
您正在阅读:2015年08月31日 -
第20150831期
- 第6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
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第20130701期
第20130708期
第20130715期
第20130722期
第20130729期
第20130805期
第20130812期
第20130819期
第20130826期
第20130903期
第20130909期
第20130916期
第20130930期
第20131014期
第20131021期
第20131028期
第20131104期
第20131111期
第20131118期
第20131125期
第20131202期
第20131209期
4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50831期
- 第6版 - 新闻内容
永远的老侯
新闻作者: 刘纪昌 阅读次数:
(接上期)怎么得以遏制?面对山河破碎,作为一个军人,怎么能袖手旁观,坐以待毙?责任、良心拷问着他,他心如刀绞,寝食不安。就是在这里,他终于下定决心,渡河北上,坚决抗日。宁可站着死,绝不苟且生。他毅然决然地抛家舍子,跨过黄河,回到山西,要打日本小鬼子去。
这就是老侯。黄河成就了这位英雄。
站在这里,我思绪纷飞,激情荡漾。想象着当年山西百姓纷纷渡河逃难的情景,想象着老侯站在河边血脉贲张、激愤难耐的情景。似乎,我也变成了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英雄。
看过了老侯打击日军的战场,找到了老侯在河南驻防的营地,一个英雄的老侯形象已经基本完整地树立在我的面前。但对于更早之前的老侯,我们却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为此,我们再一次不辞辛劳,前去老侯的家乡——介休市张兰镇旧堡村寻找童年的老侯。
4月17日,又是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好天气,我和刘志英二人,驱车前往介休,30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近三个小时。
当年,除了老侯的夫人和几个亲信,部下几百号人谁也不知道老侯的家乡在哪里。有人说是四川的,有人说是湖南的,还有人说是江西的。虽然在老侯牺牲之后有些人已经知道了老侯的家乡,但2005年芮城县在编写《芮城抗日斗争史》时还是把他的出生地写成介休县侯家庄人,其实介休是没有这个侯家庄的,致使长期以来人们对老侯当兵之前的历史不得而知。一直到2010年,通过老侯的女儿侯剑英和侯菊英,人们才确认老侯是介休张兰镇贾北旧堡村人。
2010年,已经退休在家的侯剑英和侯菊英,为了满足母亲生前将父亲灵柩与牺牲的12烈士埋在一起的愿望,也为了祭奠自己的父亲,寻找家乡的亲人,便从九江动身来到了山西。
山西百姓热情的欢迎这些为了山西献出生命的英雄的家属和亲人。人们热情接待,向他们叙说当年老侯在这里战斗的情景。人们这才知道,老侯原来就是山西人,老家在介休的旧堡村。
为什么老侯对自己的出生地如此地讳莫如深?老侯女儿解答说,因为当时父亲的家乡介休处于日军统治区。老侯在晋南抗日,日本人悬赏几万大洋捉拿他,他很担心日军对他的家人进行报复,所以对自己的出生地一直守口如瓶,绝对保密。也许,这就是老侯唯一能给父母尽孝的做法。
下了高速路口,经过一个规模较大的张兰古玩市场,不远处就是我们要找的旧堡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眼望去,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高处随处可见老式的、已经失色的灰砖老瓦和破败不堪的院落建筑。与别的村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里几乎没有现代建筑。村子由三纵三横巷道连接在一起。行走在这样的村子里,仿佛进入到遥远的300多年前的明清时期,进入了古老的历史。许多老墙底部已被腐蚀的斑驳变型,但有的高墙还依然巍峨,雕梁画栋的门楼随处可见,即将倒塌的老院子和房子更是无处不在。只是人员稀少,个别的院子里还住着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巷道里到处是断壁残垣和胡乱堆积的砖头瓦块。村人说,年轻人都搬到另外新建的村子里去了,就剩一些老年人在这里看家护院。就是因为他们的居住,才使得有些院子虽然已经破落,但仍保留着原来的模样,让我们感受到一丝生机。如果再过几年,这些老人不在了,这个村子就彻底毁掉了。
老侯的侄子侯怀鹏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进家门,他就给我们拿出一本红色封皮的《侯氏合族谱》。随后他的几位堂兄也赶了过来,和我们一起聊天。
旧堡村的侯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是汾郡一带望族。侯氏始祖原籍陕西,于南宋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迁至这里,迄今已800余年。传宗27世,子子孙孙已数以万计,耕读仕商代有人出。在清代初期,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家族始终“恪守清德”,荒年捐粟,兴建学社,修建祠谱,化解民嫌,登科显仕,信义经商,备受外族尊重。清光绪年间,同族8名秀才赴汾州府应试,结果7人中举,全部提名魁星阁。七星耀祖成为一时佳话。
侯氏家族还是晋商的重要一员。家族生意在清康熙年间开始兴盛。其十五世、十六世侯万瞻与二子到苏杭一带贩运绸缎,几十年功夫,发展生意商号几十处,家资累计百万。后来,他们创立了“蔚”字6票号,在全国各大城市先后共设分庄164处,其中,蔚泰厚35,蔚丰厚29,蔚盛长24等。
到了侯为一辈已是22代,其父侯浴德生有二子,长子侯正泉,即侯为;次子侯正铸。侯怀鹏即侯正铸之子,是侯为亲侄子。
侯为生于1906年,13岁即1919年左右随家族长辈到北京一代药铺和颜料铺当学徒,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村子里现在所有活着的老人和亲戚没有一个见过他本人。他们所有关于老侯的信息都是从父辈们那里听来的。对于侯为后来如何当兵,如何抗日,他们一无所知。只知道侯为参加了国军,是国民党部队。解放以后,家族人不论填写任何表格,在亲属关系一栏,都没人敢写他的名字。
侯怀鹏和堂兄弟们都说,那是战乱期间,信息不通,老侯走了之后就再也没和家里人联系过。包括他的父母兄弟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
在这个家族里,能证明老侯存在过的,除了《侯氏合族谱》,在侯浴德的名下,写着二子:侯正泉,侯正铸。在其父母的牌位上,写着孝男正泉、正铸供奉外。另一个证据,就是侯怀鹏女儿的长相和我们看到的侯剑英、侯菊英的照片十分相似,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让我们惊喜的是,侯怀鹏告诉我们,老侯出生和小时候居住的老院子还在,并把我们带到那里去看。
院子已经基本破败。一排老式砖箍窑洞,顶上长满了荒草。侯怀鹏说,因为有一个堂兄在这里长期居住,所以院子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院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虽然不大,但很精致,能让人能感受到这个家庭昔日的殷实和雅致。
当年,老侯就出生在这里,并从这里走出村落,走到了北京,走进了军营,走进了远方,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从此再也没有进入过这个家门。一别就是永别。至今,村里人都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更不知道他在外边干了什么。他的家人除了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极热情的欢迎之外,就是更多的不知道。
虽然家族已经忘了他,村民也忘了他,但他的父母没有忘记他,他的兄弟没有忘记他。尽管在特殊年代他的家人们都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在填写档案资料时不敢写上他的名字,但是在父母的牌位上,孝男位置上却还是端端正正地写着“正泉”二字。可以想象,侯为的父母,在生前是怎样念念不忘这个少小离家从此杳无音信的儿子。父亲在绝望中等待,母亲在悲伤中期盼。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长子在1945年39岁时已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壮烈牺牲,而父母是在1959年才去世的。
虽然没有得到老侯更多的资料,他的家人们对老侯的了解甚至不如我们掌握得多,但侯家还是为他们家出了这样一位抗日英雄而分外地自豪和骄傲。
三、真正的抗日英雄
现在,让我们还原和介绍一个真正的抗日英雄老侯。
生性刚强、志向高远的老侯,从小喜欢听戏习武,在进入北京当学徒期间,因不甘做一个碌碌平庸的店员,就寻机出走当兵,先后在国军担任炊事员、士兵、班长、排长、连长等职。据说还进入东北讲习堂学习过军事,参加过武汉保卫战,因作战英勇,颇有战绩,又被选送到江西庐山游击训练班参加学习。日军进入山西之后,随胡宗南部队驻扎在黄河南岸的河南阌底镇镇守河防。
多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体魄,丰富了他的见识,也练就了一身好本事。他枪法奇准,是一个真正的神枪手。老侯手下的士兵和见过他的百姓都众口一词地说,老侯的枪法是神人,凡人根本做不到。更可贵的,是懂兵法,善谋略,不蛮干,是一个外粗内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将军。
他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他一生都在坚持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喜兵法,旁及经史,能诗会文。特别是熟读《孙子兵法》和《步兵操典》。他喜欢读史书,对关公、杨家将、岳飞、文天祥等忠臣良将尤为崇拜,从中吸取营养,培养了他报国爱民的英雄气节,奠定了他一生做人做事以大义为重的人格信条。
侯为虽然只是一个副营长,但他与文化名流交往甚广,曾与山西籍的著名报人、革命党人景梅九先生结成莫逆之交。他仰慕景梅九先生职业革命家的风采和文名,景梅九欣赏他的侠肝义胆,军人气质。并对侯为所写诗文给予指点,使侯为深受教益。
老侯的两大爱好听戏习武表现得特别出彩:他爱听戏也会唱戏,兴之所至,能自拉自唱;他武艺高强,一般性情况下四五个小伙子都不能近身。他的女儿大毛给我们讲,老侯身材不高,肚子较大,他就在西安专门订做了一条两寸宽的皮带系在肚子上,夜间睡觉也不解下。他平时沙袋绑腿,一次从河南渡河到山西,正好遭遇一队日军,因子弹打光,寡不敌众,他松开绑腿,一口气沿着黄河跑了十几里,甩掉了追击的日军。
他训练士兵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亲自教学,讲形势,教军事,指导操练。他教新兵练习射击,要求坚决做到三不打,即不见敌人不打,远距离不打,无把握不打。至今当地还有人讲述老侯打枪“揭铜板”的情景。说老侯亲自向新兵示范点射,在操场上摆一张桌子,摞起十块铜板,要求是,一枪只能打一块,打不着为输,打两块也输。这时,操场上围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都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只见侯为往前走了十来步,突然从腰间拔出双把盒子枪,扭回头瞄也不瞄就打,结果一枪一个,十个铜板在空中一个接一个在空中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飞在地上。士兵和围观的群众惊得目瞪口呆,之后齐声喝彩,连声叫好。
在上阳之战时,日本军队有一个小头目夭某,早听说老侯是个神枪手,但是不相信。为了试验,他趴在离上阳村还有几百米的土墙后边,鬼头鬼脑地用望远镜观察阵地,试探老侯的防卫,顺手把在旁的伪警备大队头目党增祥的军帽卸下来,挑在指挥刀尖上,往上一举,只听啪的一声,刀尖上的帽子就被打得落在地上。吓得夭某半天不敢抬头。
侯为说,真本事是练出来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为了让士兵认真训练,他给士兵讲,一颗子弹半升麦子。我们用的子弹都是用粮食换来的,不能白糟蹋。一颗子弹干不掉一个鬼子,还不如拿粮食喂猪喂狗哩。参加自卫队的士兵都是农家子弟,他们深知粮食来之不易,自然珍惜子弹,训练非常刻苦。
在他的指导下,士兵们进步神速。那些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子弟十几天后就拿起枪参加了战斗,而且日渐都成了能征善战的勇将。老百姓亲切地把这支队伍称之为老侯队伍。
老侯训练士兵的故事经过百姓口口相传,愈传愈神,都说他就是当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忠君爱国的杨家将。呼他为神人。凡是见过老侯的人至今都还赞叹不已。
老侯的队伍吸引了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他们纷纷报名参加老侯的队伍。
三焦村的姚安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现在已经过世。不过三年前采访时的录音还在。提起参加老侯的队伍还是情绪激昂。他说,1940年5月,我听说老侯组建条南民众自卫大队,非常高兴,立即托老侯的十大参谋之一汉渡村的薛绍泉引荐,参加了自卫大队。当时各村爱国青年都纷纷报名应征,由各编村村长审查推荐,然后到永乐镇南张村报到入伍,编到中队。编制完毕,官兵相认之后,就参加训练。老侯亲自主持训练。老侯说,和日本人打仗是硬碰硬,没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精炼的战术是难以克敌制胜的。他严格要求我们坚决遵守部队纪律,服从命令听指挥。要以疙瘩岭战斗中英勇牺牲的12个烈士为榜样,杀敌报国,保护老百姓,做一名智勇双全的爱国军人。
的确,老侯是一个难得的能文能武的军事将领。他一边打仗,一边读书,只要有空就手不释卷。在六年的抗战生涯中,他之所以能出奇制胜,多次以少胜多,以少量之兵抵挡兵强马壮的日军,保卫了一方土地,就在于他善用谋略。
老侯还擅长搜集情报、运用情报,准确地分析判断敌情,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他能以少胜多的制胜法宝之一。
首先老侯掌握的情报非常准确,这得益于他爱民如子,和百姓亲如一家,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他在条南建立队伍后,得到了当地乡绅和百姓的大力支持,身边聚集了翟子贞、李少白、薛绍泉等一批名士和社会贤达,其中有名门望族、知识分子和商人各个阶层,组成了一个参谋部,对外则称“援后委员会”。他们负责为老侯征集兵员、筹集军费,还到西安、渭南、潼关等地工商界募捐资金、武器弹药等事宜。同时,由于他们人缘广泛,消息灵通,可以及时为老侯提供情报。另外,那些汉奸警备队人员摄于老侯的神勇,为将来准备一条后路,也主动为老侯提供情报。老侯首战大捷,不伤一兵一卒而全歼敌军,就是因为情报准确,提前设伏。几次战役下来,就把日军打怕了。日军后来之所以敢袭击胡营村,是因为东章据点新来的队长,没领教过老侯的利害,自以为是。他听说老侯去了河南,有机可乘,就带了96个士兵偷袭胡营,结果被老侯打得全军覆没、尸横遍野,有几个溃兵逃到江口山上,被老百姓杀的杀,砍得砍,活捉的活捉。
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汉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将军。
老侯是自己主动请缨进入山西抗战的。1938年,侵华日军进入山西的晋南。晋南一带到处是日本的太阳旗,就连鸡鸣一声听三省的黄河重镇风陵渡也被日军铁蹄践踏。正驻扎在河南省阌底镇的侯为,已经是国民党胡宗南部167师的一个副营长。每当他看到从黄河北岸拖家带口逃难而来的百姓,诉说着他们的悲惨遭遇,倾听着他们的哭诉,内心就燃烧起愤怒之火。他想到自己的家乡也正在遭受着日本人的蹂躏,老百姓正在日军的铁蹄下艰难生活,他就仰天长叹,撕心裂肺的痛苦。他怒发冲冠,恨自己空有一腔热血,空有一身本事,却不能上马杀贼。他经常遥望河对岸的家乡,食之无味,坐立不安,来回在营房里踱步,一次次请缨带兵渡河作战但一直得不到上司批准。他有志难酬,悲愤痛苦之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豪气冲天贯斗牛,男儿事业未曾酬。
捧出满腔赤色血,不灭日寇誓不休。
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按捺不住的满腔仇恨和愤怒、壮志难酬的压抑以及恨不得立刻上马杀敌的强烈愿望,在整篇诗歌里跳荡,迸发。我们能想象到将军站在黄河南岸遥望北方、遥望家乡,联想到山河破碎、父老乡亲正在遭受日本鬼子蹂躏,而自己却身处后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痛苦和悲愤的表情。一条黄河,割断了他与家乡的联系,身着戎装,却不能发一枪一弹,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备受煎熬。但他一直忍着、忍着,多少次想率兵渡河北上,杀他一个痛快,但都因为过于冒险而未能成行。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时刻准备着渡河北上。
1940年,再也按捺不住的侯为将军,再次上书,请求上司批准他到河北侦察敌情。上级答应了他,但只授予他侦察敌情保存实力和发展补充兵员的任务。他借此机会,挑选了一批精兵干将,组成了一个连,于当年3月北渡抵达永济县山南地区(今属芮城)。以正泉部队游击大队的名义,在当时的永乐县、晓里、江口、风陵渡一带袭扰敌军,成为条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老侯第一次进入山西后,在饮马泉和疙瘩岭两次痛击敌军,毙敌1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自己也有12名士兵壮烈牺牲。战斗结束之后,老侯到河南复命,被上司以违反军令、擅自行动为名给以重处。条南百姓闻讯,立即派当地乡绅前去解救,才使得侯为免于处分。
老侯离开山西之后,日军和各路土匪、地方保安团和伪政府趁机不断骚扰百姓,社会治安一片混乱,百姓日夜不得安生,陷入灾难,苦不堪言。当地乡绅不断受到敲诈勒索,惶恐不安。乡绅们在一起商量之后,共邀老侯再次北上,过河到山西组织队伍,抗击日寇,维持社会治安。
老侯感念条南父老乡亲的深情厚义,毅然决定再次北上。这一次,他精挑细选,将16个立志抗日的亲信组成自己的骨干队伍,他们个个胆略超群,身怀绝技,其中有机枪手、神枪手、投弹手等。老侯带领这十几个骨干,决心在当地建立一支抗日队伍,保卫家园。
他和乡绅们在一起研究,决定这支由乡民组成的队伍名称就叫条南民众抗日自卫队。兵员就是当地年轻人,要求由当地乡绅推荐。
很快,这只队伍就建立起来,在老侯的亲自训练下,他们个个都是敢打敢拼的英雄好汉。成了晋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上一篇
3
4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