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15年07月27日 - 第20150727期 - 07版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50727期 - 07版 - 新闻内容
莫将身家性命付“朋党”

新闻作者:赵战生  阅读次数:

  “朋党”并非现代热词,古已有之。随着滋生其故土的沉沦消亡,似乎连它的名字亦隐退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不见其踪。
  然而从近年来破获的贪腐大案中,人们又看到了“朋党”阴魂未散,正在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为了使大家,尤其是阅世未深的年轻朋友认清“朋党”的庐山真面目,避免掉进“朋党”陷阱,不妨让我们拂去蛛网尘埃,将其“家底”拉出来晒一晒。

  党者,本为古代的地方组织。《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党,五百家”。到了魏孝文帝建立“三长”制时,规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朋党”由“党”衍生而出。
  何谓“朋党”?《辞海》的解释是:同类的人为自私目的而互相勾结。
  史籍中对“朋党”的性质、危害及行状多有记载。
  《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也。”
  《荀子·臣道》:“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
  《晋书·郤诜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
  宋曾巩著《相制二》:“礼义廉耻,阙而不思,朋党比周,靡然成俗,任之以学敩,而败官以墨者方兴。”
  欧阳修曾作《朋党论》,而屈原则早在《离骚》中呐喊:“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面时“朋党”猖獗,朝纲不振,有胆识的极荡忠臣,多有建言:“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国策·赵策二》)
  为了遏制朋党祸水的漫延,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还特别设列了“奸党”一条,以刑律禁治大臣结党弄权。
  可是这一切努力,均未能阻止如同洪水猛兽般的朋党之乱,连唐文宗李昂也无奈地悲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东汉时期宦官得势,宦官政治大行其道,为了与之抗衡,士大夫官僚集团纷纷结党。
  桓帝时宦官集团与士族党人争权夺利,展开生死搏击。延熹九年(公元166),宦官诬告司隶校尉李膺及太学生郭泰、贾彪等“ 诽讪朝廷”,李膺、杜密等二百多名“党人”被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此为第一次“党锢之祸”。
  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他与太傅陈蕃合谋诛灭宦官,事泄被杀。后在侯览、曹节的挟持下,李膺、杜密等百余“党人”被下狱处死,受牵连的士大夫和太学生多大千余人。这是骇人听闻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近二十年悬而不决,直到后来发生了黄巾军起义,汉灵帝才赦免了身陷囹圄的“党人”。
  “党人”不敌宦官,成了东汉宫廷首演的奇葩大戏。

  到了唐朝,宦官集团式微,已不足以与士大夫集团分庭抗礼,于是士族集团一分为二,变作“蓝方”与“红方”,开始内讧对攻。这其中,以“牛李党争”最为出名。
  “蓝方”(牛党)的代表人物是牛僧儒、李宗闵及“三杨”(杨虞卿、杨汉公、杨汝士);“红方”(李党)则以李德裕为首,李坤、元稹等亦参与其中。两党相争近四十年,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之朝,可谓规模宏大,旷日持久。因两党牵扯人员众多,故有长安城中“门生故吏,不牛则李”之说。
  穆宗时,牛僧儒得李逢吉举荐,当上了宰相,李德裕被出为江西观察使。
  文宗即位后,两党交替得势,相互攻伐,难分输赢。武宗登基,李德裕成为宰相,在他的无情反击下,牛僧儒遭贬黜,李宗闵被贬死。宣宗朝又翻了烧饼,牛派再度得势,李派风光不再,李德裕死于崖州贬所。牛僧儒被召还朝后,不久病亡。至此,这场让百官左右两难,不知所从,令皇帝手足无措,颇感头痛的“牛李党争”,才烟消云散,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意思的是,这“牛李”两党并非是以姓氏划分的,“牛党”的二号人物就是李宗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朋党”是以为私利而互相勾结的本质特征。

  宋代也是党争的高发时期,但其发端与前朝略有不同,多与政治改革有关。
  让我们先来看看“庆历党争”。
  宋仁宗时,官俸兵饷激增,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辽、夏不断侵扰,形势岌岌可危。庆历三年(公元1043),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枢密副使富弼也提出了相应的“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主张及安边十三策。他们的奏折受到重视,仁宗开始着手朝政改革,实行新政。
  然而,由于“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便开动一切机器进行阻挠。首先跳出来的是章得象与夏竦,他们自己拉成“朋党”反对新政,却反而诬陷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是“朋党”。
  宋仁宗迫于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于公元1045年将范仲淹等人贬黜,“庆历新政”夭折。

  宋神宗赵顼是个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富国强兵的“熙宁变法”,亦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因祖籍江西临川,故世人称其为临川先生。列宁曾研究过王安石变法,认为他的变法思想带有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意义,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王安石新法内容广泛,涉及农业水利、青苗、免役、均赋、市易、军事、治安、科举等方方面面。新法前后历时十五年,产生了积极效果,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提高了军事抵御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在变法过程中用人失误,激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反对新法的带头人,是司马光、文彦博、韩琦。他们为了维护旧秩序,保护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对新法百般苛责,攻击一点不及其余,最终迫使王安石辞职。
  元丰八年(公元1085)神宗驾崩,新法被废。

  神宗赍志而殁,他的只有十岁的第六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因其年幼,由祖母高太后听政。
  高太后是位因循守旧的老太太,神宗在位时她就对变法非常反感。成了太皇太后之后,她很快就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开始对新法进行清算,一时间满城响起了讨伐之声。因这一年是元祐之年,故史称“元祐更化“。
  其时,在高太后的扶持、重用下,反对新法的队伍日渐壮大,山头林立。其“党中有党”,朔党、蜀党、洛党,各举旗帜,纷争不已。朔党为北方人的集团,主要成员有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蜀党亦称川党,党首为苏轼、苏辙兄弟及吕陶等,均是蜀人,他们与洛党水火不容,攻讦最烈;洛党则程颐领衔,主要成员有朱光庭、贾易等。因程颐是洛阳人,故称洛党。
  在一片喧闹声中,转眼八年过去。高太后撒手人寰,哲宗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表示要“绍述”神宗的新法。哲宗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将文彦博等三十余人罢黜出朝,追夺了司马光、吕公著的增谥;起用章惇、曾布执政,恢复了青苗、免役等法,并加强西北战备,击退了西夏的进攻。
  在“元祐党争”中,笑到最后的是变法派人士。

  君子不党,是封建帝王对臣子的道德要求和纪律约束。对于那些不学无术,只知狗苟蝇营向上爬的无良小人来说,甘冒风险,朋党比周,是本性使然,毫不足怪。但我们从诸多“党争”“党祸”中,却也看到了不少名重天下的文学大家、诗坛名宿的身影,这就难免使人心惆怅,大惑不解了。
  这些“党人”之中,既有“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还有唐代诗人元稹、宋代大儒程颐,文学大师司马光、范仲淹等。他们都是深受文人士子崇拜的大腕级偶像,拥有“粉丝”千万,如何也弃清名于不顾,身陷“朋党”泥淖不能自拔?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如若深究其中的奥妙,恐怕除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还有各自心知肚明的个人“隐私”吧!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