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我省将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大做文章。根据我省出台的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意见,我省将用3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旅游名镇、1000个乡村旅游点、1万户品牌农家乐以及一批休闲农庄、乡村客栈、民俗展演、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产品。另,经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遴选,我省左权县麻田镇西安村、和顺县青城镇百备村等32个村入选2015年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
在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旅游方面,我省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动我省农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本期“智库话题”,就邀请了有关专家来共同探讨。
我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发展机制不活,扶持政策有待整合等。建议: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建立反映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经营指标体系。
——山西省统计局贸易处处长 白日成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同时对环境卫生条件改善、乡村文明建设、传统优秀文化传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上取得很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点多面广,受管理体制制约,还处于资源碎片化和经营分散化阶段,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广大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在食宿、安全、交通、应急、医疗、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咨询服务设施不健全。三是发展机制不活,扶持政策有待整合。农民的宅基地、房屋、承包地等难以作为资产抵押,乡村旅游融资渠道狭窄;一些城市将农村流转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挤压了乡村旅游用地;省市相关部门农村发展的规划引导、资金帮扶、培训指导扶持政策有待整合。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文明行动、“乡村记忆”工程等深度融合,促进了全省乡村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点多面广、资源分散,基础设施亟待加强,配套设施亟需完善,建议通过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实现体制增效:一是推动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等集中连片发展,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打造一批环城市休憩带。二是对基础较好、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业态完整、设施配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县、镇、村重点加大支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突出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化集群发展,将乡村旅游纳入大旅游、大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因地制宜地选择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品牌建设合力。
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当前,旅游业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出游方式上由团队游为主向自主、自助、自驾游为主转变;旅游需求上由景区观光游览向有文化、有特色的综合性目的地转变;发展方向上由传统向景观更和谐自然、服务更具亲和力、景点价格更适中转变。全省把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力,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新地标。要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通过差异性产品引领旅游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加强特色游,扩大海外知名度,加强旅游的产业链建设,逐步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均衡发展。坚持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产品,要突出生态资源和民俗风情等新形态旅游资源的构建,不断满足新的旅游需求。
建立反映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经营指标体系。“农家乐”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全国各地“农家乐”的发展方兴未艾,并日趋多元化,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农家乐”旅游及消费明显回归大众消费,成为带动旅游、拉动消费的经济增长动力。因此,随着旅游业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积极探索构建“农家乐”统计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检测“农家乐”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为各级政府指导“农家乐”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农家乐”的内涵,遵循指标构建原则,结合我省“农家乐”发展实际,从多方面开展统计方法制度的调查研究,研究“农家乐”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完善现有统计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农家乐”统计指标体系,为满足各级部门的需要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我省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粗放、基础滞后、供不应求,农村旅游拉动游客综合消费的能力太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效果不佳。
——山西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永宠 研究员
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农业观光园、农产品采摘、休闲农庄、农家乐、乡村客栈、民俗展演等。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粗放、基础滞后、供不应求,农村旅游拉动游客综合消费的能力太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效果不佳。建议:
第一、县级旅游、农业、交通、住建、文化等部门,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资源、交通区位、文化遗存等,选定县域内的乡村旅游点,并编制每个乡村旅游点的旅游规划,规范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第二、市级旅游主管部门,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聘请大专院校的老师、大型旅游企业的经理、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等,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灌输知识、提高能力、规范服务。
第三、各级财政设立支持贫困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专项资金,对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对前景好、投资较大的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对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贫困村的旅游开发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扶持的持续性问题;二是开发商与贫困村村民之间利益博弈的问题。
——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渠桂萍
日前,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乡村旅游业上大作文章。对于大多数经济落后,旅游资源却很丰富的贫困村而言,确是一个“脱贫致富”的难得机遇。然而,从“政策利好”到“落后实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摸索。根据对正在进行的一些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调研,我们发现,由政府出面组织推动,搭建旅游项目开发平台,由开发商、企业为主导进行开发,是一个比较普遍、可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但是,在这种模式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扶持的持续性问题;二是开发商与贫困村村民之间利益博弈的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来看,据一些开发商反映,旅游开发需的投入是比较巨大的,尤其是到了中后期。在最初的阶段,政府的角色往往非常积极,招商引资,财政支持、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等一系列服务工作比较到位;然而,到了中后期,由于政府已经完成了“引资”的任务,各项服务工作有所减弱,而开发商对政府支持的诉求到了后一阶段往往更强烈。
第二个问题,即如何理顺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问题,是贫困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核心问题。从现已开发的一些旅游扶贫项目看,尽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却并未完全实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目的, 反而面临着开发商与村民大规模纠纷等尴尬,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不同的阶段扮演好协调者、促裁者的角色;而开发商在与村民谈判中要学会与村民相处,具备与村民交往的基本素质,作好与村民长期谈判的心理准备。开发商还可以通过“村民参与开发”的互动模式,让不同村民群体的代表加入到开发项目中来,加强信息对称,双方增进理解,利益均衡,良性互动,进而引导村民转变注重眼前的狭隘意识,逐步向现代的生活与市场管理模式靠近,最大限度减少利益分歧,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