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芮城县西陌中学老师刘秋红
事情要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时她高中刚毕业,在迷惘中,竟然走上三尺讲台,作了一名民办教师,而且最没有让我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她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的年华留在这山庄窝铺里;二十年来,她把自己一生最崇高的理想和希望留在这穷乡僻壤下;二十年,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这三尺讲台上;二十年,她把自己最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二十年,她并不缺乏新的选择和机遇,当年,西陌乡镇企业红红火火,多少和自己同龄的青年,成了乡镇企业的工人,领上了月月兑现的工资。1988年,成人高考她得到脱产进修的机会,她考虑到,自己一走,是不会有第二个人来顶岗的,学校的孩子们该如何,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无助的目光再一次刺痛了她的心,让她忍不住忍痛将通知书付之一炬,依然选择留下来,留在孩子们身边了。1998年,城里一所学校向自己发出邀请函,看着学生们又一次泪流满面的样子,想着领导对自己信任有加,乡亲们依依不舍的亲情和最终难以舍弃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让她再一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
一次次的机遇,一次次的选择,都在自己思想斗争中擦肩而过。面对每一次选择,她总在想:一个人调走,很容易,然而自己一个人的离开,将会让更多的人留下来,让更多的人继续经历无尽的贫穷与落后。人们称赞教师是人梯,成为一支蜡烛,成为一粒小小的铺路石吧,那就让山区因自己的存在多一点改变的机会。
山区条件的艰苦自不待言,但最让她心痛的不是条件的艰苦,不是生活的清贫。而是要一次次面对学生因各种原因而流失的伤痛,每次面对教室因少一人而空出的座位,自己都泪流满面。“一个都不能少”,同样是自己心中永恒的追求。记得2000年,她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刚开学不到三天,班里那位沉默寡言,但成绩优异的女生郭莉同学就悄悄地离开了教室,问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她父亲病倒了,没人干活!”,“她家有两个女孩,她是老大”,“她是抱养别人家的”,“她家很穷”……带着心中的重重疑惑,自己决定到她家看看。郭莉同学的家离学校二十多里,中间还要翻几座山沟。她不是本地人,就让丈夫借辆摩托车带着她去,丈夫说了句‘值得吗’?她一气之下转身走了骑上自行车,背上凉开水,一个人独自而去。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让人热的难受,突然间就刮起了风,下起雨,而她却没有带雨披,下坡的时候,还好些,虽然雨水迷住了眼睛但一瞬间就到了沟底,沟底那条小溪因雨水的增添,竟发出了少有的咆哮。“就这样回去?”她心里想:“丈夫一定会嘲笑我,‘哼,就你能!’再说路程已经走了一大半。”于是她挽起裤腿,背上自行车,踏进了没膝的水中……“这是图啥?”她问自己:“没有人因此而给你涨工资,也没有人因此让你从民办转正,更没有人因此而让你改变目前生活的状况!”晚上七点多,当她浑身湿淋淋地站在郭莉同学家门口的时候,觉得全身都散了架,随后就晕过去,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天醒来时,却躺在她家窖洞的土坑上。就是这样,让郭莉重新回到了学校,从那以后她家的饭桌上,又多了一双她的碗筷。
一年后,郭莉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运城师范。毕业后,郭莉回母校工作,竟和她成了同事,也成了最好的朋友。在闲谈中,郭莉说起了那个夜晚,“当她的身影站在我家窑洞门口时,我觉得凄厉的风雨中射出一股阳光的温暖,那一晚,她发烧糊涂,句句都是让孩子上学,别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我的父母一夜都守在她的身边,为她换了无数次湿毛巾……,也是她的敬业精神,才使得我父母同意我继续回去读书,也是我后来选择教学的主要原因。”
经过十五年的拼搏,于1999年民办转正,成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她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和奖励,连续十年考核优秀,被县委、政府授予“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市“模范班主任”,2006年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学成绩多年来均在全县前列。
有谁知道,她貌似刚强的身影背后,流下过多少泪水和心血,付出过多少关心和爱怜。也许每天清晨那一颗注视她早起的星星可以作证;也许每天深夜那一轮送走她一天疲惫的月亮可以作证;也许山间那蜿蜒曲折走过她动员流失学生返校的小路可以作证;也许每晚那摇曳的烛光下谆谆告诫的谈心可以作证……。
她说,她不想证明什么?只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她就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