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岭上,山神庙庄严矗立,不可侵犯。柏树岭村民定期打扫,将其保护得甚是妥帖。庙前千年古柏老态龙钟,阳光穿透树叶,洒下斑驳的影子,柔和而富有诗意。站在柏树岭上,远眺盐池滩,仿佛遥远的没有边际,它历经沧桑,经历了尘世的喧嚣,终于归于平淡,但运城盐池作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是不可忽略的,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断开创一些重大工程崇敬她,保护她,发展她,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建造池神庙
唐代宗大历12年,由于阴雨连绵,盐池生产受到影响,时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垂时通过户部侍郎谎报运城盐池产生了“红盐”,是“祥瑞之兆”,因此,骗得唐代宗下了诏书,赐盐池名为“宝应灵庆池”,封盐池之神为“灵庆公”,并在盐池内的卧云岗上修筑了池神庙。从唐代以后,历代王朝都对盐池之神封赐有加,而且壮大池神庙的建筑规模,使池神庙成为运城盐池内一个宏伟的建筑群体,而祭祀的神灵也由开初的池神增加了太阳神、风洞神、中条山神、甘泉神、土地神、城隍神以及关圣大帝,池神庙便成为众神汇祀之处。
创办盐务专学
元成宗大德3年盐运史奥屯茂在盐池之北的潞村(即运城之前身)创建了一所盐务学府,名为“运学”,位于盐池禁墙之北,运城东南。它是由盐务官府创建,接纳盐商、盐丁子弟读书的学府,在全国产盐之地创建盐务学府,运城盐池是首开先河的。因此,世人说:“天下运司有五,惟河东有专学。”不但如此,“运学”的规模也很大,占地39.3亩,建筑众多,入学的学子也很多,被时人誉为:“他郡庙学之冠。”
继“运学”创办之后,在运城还出现了不少学府,主要有明武宗正德8年由巡盐御史张士隆创办的河东书院;明世宗嘉靖13年由巡盐御史余光创办的正学书院;明熹宗天启3年由巡盐御史李日宣创办的宏运书院。此外,在运城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所社学。
在运城一地,既有学宫,又有书院,还有启蒙的社学,学府之多,在当时,一般的州、县是不能与之相比的。这些学府的创办,都是由盐务官吏出头,在经费上有盐务官府以及盐商的资助,所以,学校得以维持,教学也有成果,人才也得以培养;就以运学考取的进士为例:明代从明成祖永乐19年到明思宗崇祯6年的二百余年间,运学共考取进士24人,清朝从清世祖顺治3年到清高宗乾隆36年的一百余年间,运学共考取进士33人。可见,当时的运城教育事业是相当发达的。以运城盐池为依托而兴办起来的学府、书院、社学,为后世运城地区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建立盐务专城
运城早先并不出名,它在战国时名为盐氏,到了汉代叫司盐城,也曾名监盐城。不过名虽为城,并没有城池建筑,充其量不过是个小村镇,到元代时,还只叫潞村,元代末期,才由盐运使那海德俊修筑了城池,并因“盐运”而定名运城;后来,又经明清两代多次增修,壮大、完备了城池规模,运城在我国是因盐务而建筑起来的。因此,它被世人称为“盐务专城”,中国产盐的地方很多,海盐、井盐、池盐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因盐务而修建专城却只有运城一处,它的建城发展与运城盐池息息相关。前人对此,曾有很正确的评价:“地效灵,天挺秀,爰有育宝之区;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城之建。运始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
运城在建城之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古河东地区一座名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修筑环池禁墙
由于运城盐池生产、税收的重要性,历代都采取了一些措施维护它的安全。唐代绕运城盐池一周修筑有“壕篱”;宋代构筑有“拦马短墙”,到了明代,先后在明宪宗成化10年和明武宗正德12年两次大规模地征调民夫在环池一周修筑禁墙,禁墙修筑好之后,全长达到58.07公里,高6.6米,厚4.8米,墙内修有铺舍,墙外修有马道,隍堑。禁墙一周仅开有三个门放人和运盐车辆通行,这三个门分别称为东禁门——靠近安邑;中禁门——靠近运城;西禁门——靠近解州。
运城盐池的禁墙完全将盐池环绕起来,是一个城堡性的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盐地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工程。它的作用,第一是防止盐池的盐被盗窃、走私、保护税收;第二是防止盐池外的洪水侵犯盐池,影响盐业生产;第三是有利于统治者对盐丁的管理、控制。
禁墙是夯土建筑,维护费用很大,尽管明以后的清代曾多次维修,但是,后来还是毁败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残垣断壁。
兴办水利工程
水与运城盐池关系极为密切。治水,历来就是运城盐池的重大事业,运城盐池治水有治主水和客水的区别。主水就是池内的咸水,是制盐的原料。治理主水就是将咸水经过风吹日晒操练成饱和卤水,再搭配淡水晒盐。客水就是运城盐池外面四周的洪水。治理客水就是要千方百计防止洪水侵犯盐池,影响盐业生产。所以,运城盐池从古就有“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和“治水即治盐”的治水理论,而治客水的实践就是修建多种综合性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主要是堤堰、滩池、导流渠。在运城盐池一周修筑堤堰,防堵各路客水进入盐池,环池一周筑有堤堰72条,最重要的有22条,分布在盐池的四面八方;利用运城盐池周围地势低洼的地方,建立护卫盐池的滩池,在天雨连绵,洪水暴发,排泄不及时,纳水入滩池,以减轻洪水对盐池的压力,运城盐池一周有护池滩池20多处;修筑人工渠,将洪水导流远去,主要工程是姚暹渠。它最初开挖于北魏正始2年,原名永丰渠,到隋大业年间又由都水监姚暹重开,因此名为姚暹渠。它从夏县王峪口开始,经安邑、运城、解州、永济而达五姓湖,然后流入黄河,全长65.5公里,它是人工开挖的保护盐池不受洪水侵害的的主要防范工程。
运城盐池的水利工程,体现了一种工程多种效能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疏导与堤堵结合;堤堵与导引结合;滩蓄与堵拦结合;防洪与利用结合;运城盐池的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典型意义。
运城盐池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位于黄河中游,靠近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交通便利,运销方便,所以,她的盐产曾长期地关系民食,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城盐池的历史贡献,辉煌灿烂,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