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14年11月17日 - 第20141117期 - 05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41117期 - 05 - 新闻内容
柏树岭下盐池滩 沧桑千年回头看

新闻作者:孙清清  阅读次数:
 

  柏树岭上,秋风阵阵,柏树起伏蔚然成观;柏树岭下,白白硝堆,近看无边。这盐池,曾经多少英雄为此厮杀;这盐池,曾经凝结了无穷的先人智慧;这盐池,衍生了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如今,多少英雄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化为尘埃,归于平淡,盐池则因其生成的久远而重焕光彩。

  运城盐池概况

  黄河泻流到秦、晋、豫三省的汇交处潼关与风陵渡间弯转向东,在山西省的西南端形成一个金色的三角地带,这就是古老的河东地区,运城盐池就位于此。她南依中条山,北滨峨眉岭,东靠安邑,西据解州,东西长、南北陕,周长约60公里,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木盆,又好像一条洁白的玉带。前代诗人苏祐称她是“平浦横拖一匹练”景色是非常优美、迷人的。

  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也叫解池、河东盐池。她所产出的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解盐、河东盐、潞盐。运城盐池在早前包括三个部分。东池位于安邑境内,居于几个盐池的东部,面积最大,也叫大盐池,是古河东盐池组成的主体;西池在解州境内,又称女盐泽、女盐池,女作小字解,女盐池也就是小盐池,现名硝池滩;六小池是六个小盐池的名称,这六个小盐池分别名为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由于西池和六小池条件很差,不能正式产盐,即使产盐,盐的质量也很差,所以,它们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产盐的,只有在东池遭受灾害不能产盐时,才临时产盐以备急需。清代末期,六小池被彻底平毁,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西池也废弃成了一个蓄水滩。所以今天所说的运城盐池,就是以前的东池,即大盐池。

  独特的生产方式

  运城盐池由于她特殊的优越条件,所以,从一开始就是自然结晶成盐,其早期的生产方式是: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这在远古时期,生产水平、科技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运城盐池天日晒盐,在中国的产盐区中是最早的,在世界盐产历史上也是最早的。

  运城盐池早期的这种生产方式,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努力,到唐代进行了改革,出现了垦畦浇晒之法。有文献记载说:运城盐池“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利,李唐以后,有治畦浇晒法。”所谓“治畦浇晒法”,就是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日光曝晒、风力蒸发而制成盐,从而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结晶成盐的生产方式。

  垦畦浇晒法的唐代的出现,是运城盐池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是划时代的变革,标志着运城盐池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时期。

  由于唐代实现了垦畦浇晒法,唐王朝又改革盐法,推行了鼓励盐业生产的政策,运城盐池呈现勃勃生机的态势,产量增加,盐力收入也大大增加。据记载,在唐代宗大历初年,全国盐利收入达到600余万,占到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而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达到150余万,占唐代全年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可见,运城盐池盐产及盐利,在全国盐产、盐利以及全国财政收入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垦畦浇晒法自唐代出现后,运城盐池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虽然变迁很久,但是,垦畦浇晒法还是沿袭了下来,并且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特点:在硝板上晒盐,给卤水中搭配淡水,南风起盐始生。运城盐池产盐的上述三个特点,是历代运城盐池盐业生产者的智慧结晶,是其他天日晒盐产区所没有的。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南风起盐始生,运城盐池晒盐过程中需借助南风。天日晒盐,阳光是成盐的重要因素,但风力也不可或缺。其实,南风与运城盐池产盐有密切关系,这在虞舜时就已经有所认识了。传说,虞舜是位很喜欢音乐的人,能歌善琴,他曾在盐池之畔的卧云岗上抚着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首《南风歌》:

  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古老文明的经济基础

  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还在于,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她是不可选择的。在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中,供食用的水,供耕耘的土地,供狩猎的山泽,供放牧的草原,较为广泛地存在着,人类可以从中选择条件优越者为己所用,而盐业资源却不同,它仅仅存在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如地下、湖泊、海洋中。由于盐业资源的不确定性,在远古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它还不可能被广泛地发现、利用。因此,盐业资源就是不可选择的资源,在远古时期,它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稀缺物质,最早被发现的盐业资源,必然是弥足珍贵,为各部族所看重。国内外一些学者曾发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文明是围绕产盐地而兴起的。中国学者任乃强先生说:“上古民族文化最先形成之地区,即必为自然产盐之地区,或给盐便利之地区。”美国学者A.H.恩斯明格等也说:“食盐在人类历史占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盐曾发生过战争,有些王朝因为得不到盐而崩溃,甚至人类文化也是在产盐地周围发展起来的。”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先生则指出:“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起于河东盐池附近。我想夏、商、周三代的国都大体都位于消费河东池盐的地区。毫无疑问,盐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中华古老的文明,就兴起于古老的河东地区,即拥有运城盐池的古河东三角地带。

  运城盐池是一个封闭型内陆盐湖,它形成早,而且表露于地面,湖水含盐量高,经过太阳曝晒便可结晶成盐,无须再加工就可食用,这就给我们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先民提供了极为方便的采食条件。那时,井盐、矿盐还没有被发现,海水煮盐也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在盐业资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运城盐池的优势就十分明显,早期的先民就会围绕它而凝聚,从而,有助于原始部族群落的形成,氏族集团的确立。

  黄帝与蚩尤在古河东地区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涿鹿之战即为佐证,经研究这段历史传说,蚩尤与黄帝的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河东盐池的控制权,蚩尤为了得到保证本部族生存和发展的大量食盐,便北上到黄河流域来,向黄帝对运城盐池的控制权提出挑战,从而引发战争。

  由此看来,河东盐池衍生了中华最古老的文明,远古时期各个部族通过战争等方式不同程度的融合,才把轩辕黄帝推到了“华族始祖”的崇高地位。而河东盐池在中国远古时期原始部族的这一伟大民族融合促使华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