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昌阁,可能大部分人会想到“文曲星下凡”。文昌者,本为星官名也,属紫薇垣,是大熊星座中斗魁六星的总称。文昌星又名文曲星、文星、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后为道教所承袭,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以为可保功名。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太臣村的文昌阁,大多数人或许都没听过,但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见证了中国抗战时期那段残酷与壮烈的烽火岁月。
文昌阁的文化内涵
晋朝四川梓潼县有个张亚子,为著名的大孝子,死后当地人建祠以纪。宋元间有道士假托张氏作《清河内传》,说他是梓潼神,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主持人间功名禄籍。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后,称为文昌帝君。至此,文昌星和文昌帝君遂合二为一,职能等同。科举时代,对赴试考中者,人皆恭称其为“文曲星下凡”。
太臣村,商中兴贤相傅说的故里,文昌阁原来建在该村的东南方,后随村落的不断外扩,渐次被围在村中。为什么要建在东南方?这里有个说法,缘于对文昌帝君的尊崇,自宋元始起止明清,全国各地较大的村落差不多都陆续建有文昌阁,其用意除供奉文昌爷、昌明儒学、重教兴文之外,相继又增加了地理上的补风脉作用。古人认为“天陷西北,地缺东南。”东南低洼而地轻,地轻则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故人们在修建文昌阁时,多把其建在村落的东南方向,且设计为塔形,是有双重含义的。不过也有极少数村庄把文昌阁建在该村的其他方位,但目的也是补地势之缺陷,驱恶增瑞,不足为怪。
因地方史志的失记,今天已不知该阁始建的确切年代了。但据村民代代口碑相传,大致可推测出其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之后,几毁几建,其中以清道光七年重建的规模最大最好。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考证,该文昌阁和甘肃敦煌的文昌阁形制极为相似,规模宏大,驰名一方;文昌爷塑像十分精致逼真,在全国名列第二。它不仅是傅说故里的骄傲标志,更是傅说故里人尊师重教的文明昌盛的标志!
几度风雨 今非昔比
走进太臣村,迎面走来一个上了年纪的大爷,我们一行人向其打听文昌阁的下落,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只见目光触及到的地方荒草掩盖,断壁残垣,绿草掩映的拱洞镌刻着一条几米长的裂缝,微风吹过,有一种晃晃悠悠的眩晕感。眼前的文昌阁千疮百孔,风雨剥蚀,浑身是“伤”,东洞门上方题有阴刻“古大臣”三字匾额,读者看到这儿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不是太臣村么?怎么又变成大臣了?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听大爷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平陆,大陈村也遭了殃,日本兵路过此地时,对着匾额就开始拿枪扫射,正巧不巧就在“大”的下面射了一枪,就变成现在看到的“太”了。我们往前走了走,发现那确实不是刻上的,真是枪眼。在西洞门上方题有印刻“水天一色”四字匾额,据说是乾隆皇帝亲笔所题,“水天一色”出自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口,当年郑成功下南洋时,在船上遥望远方,天空和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渺无边际,美丽极了!
拱洞里土堆填了有二分之一,已经难以通畅了。走近看,里面摆着一个破烂的木桌,上面放着一个香炉,香炉里的香灰都快凝结成块状,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过了,据老人说,每年的三月份村里人都来上上香,祭拜祭拜文昌帝君,保佑家宅平安,孩子能考上大学。人们的祈祷没有白费,村里人都说,这个“文昌阁”很灵,村里年年都有考取名牌的大学生,而且每年总是全乡考取学生数最多的一个村。
在拱洞的东边有一个新修的大戏台,刚刷了漆,绿白相间,煞是亮眼,同衰落的文昌阁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古老的戏台消失了,新的戏台建立了,本来新生事物给人带来的是新鲜感,但此时此刻我只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一种深深的无奈。
据太臣村村民87岁的老人史扶汉形容,在他小时候,文昌阁的规制还是很完整的。该阁主体为钜形三层重檐歇山顶,底层东西长15.5米,南北宽7.5米,结构为外砌砖墙内实夯土,东西贯穿有砖砌弧形拱洞,东洞门上方题有印刻“古大臣”三字匾额,西洞门上方题有印刻“水天一色”四字匾额,在其侧面刻有道光二十七年重修。其二三层全为纯木结构,四面檐下悬挂铃铛,阁脊装有数根避雷针。阁坐东朝西,阁内的文昌帝君面目慈祥,微微带笑,手持朱笔点向太陈村。在神的护佑鼓励下,该村果然是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在该阁建起前后,周围陆续建有泮池、傅说庙、娘娘庙、马王庙及戏台等。往昔,太陈村每岁农历三月三日和腊月二十四日兴有古庙会,届时四乡八村人民云集于此,焚香拜神,赶会看戏,买卖货物,人头攒动,很是热闹。可气可恨的是这个飞檐桡角,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文昌阁在战火中生生被摧毁了。
几经战争 惨遭拆毁
自古以来,太臣村就有着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它紧邻平陆老县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史扶汉告诉我们,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占领平陆老县城,第二战区阎锡山的地方部队和当地村民同侵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双方相持不下,局面很是紧张,日本人当时住在坝正村的仓库,直到在1938年侵华日寇占据平陆时,为修工事之需,竟野蛮地拆毁了太陈村的文昌阁及附近的诸多古建,使该方人民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聚集交流之地。侵华日军在这儿烧杀抢夺了8年,却始终未能全部占领这一方土地,因为这里拥有一群永不屈服的老百姓,今天被日军占领,明天便奋力夺回,这样来来回回的,直到日军投降。前面所提到的拱洞上印刻的“太臣村”的枪眼,就是在拉锯战中打的,可见当时双方打得多么激烈残酷!
为了躲避战火,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来到部官乡柏树岭一带避难,因为这一带地势较高,易守难攻。史扶汉语速很慢,谈话流畅,很难想象八十七岁高龄的老人将那段历史记忆的如此清晰,他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乱的年代,眼睛睁得比平时大了两倍,原本松弛的布满皱纹的脸上,由于激动,紧绷了起来,手上筋络凸显,好像要时刻准备着避开日本人的枪弹。老人说,当年自己还小,最期望上学,由于战乱,学校开了停停了开,反反复复,自个念书也没你念下啥样子,终于等到不打仗了,自个也老了。
文昌阁,柏树岭,这些曾经见证过烽火岁月的历史坐标,承载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带给人的所有的苦痛和灾难,柏树岭如今郁郁葱葱,重新焕发活力,而文昌阁则将伤痕毫不犹疑地展露,仿佛想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