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14年05月12日 - 第20140512期 - 10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王志敏先生是山西省目前唯一一名对文物能出具证书资格的国家级鉴定专家,现为山西御锦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副研究员、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凭借数十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炼就了一双专业高超的"火眼金睛"。无论是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杂项等文物,只要经他过目,是真品还是仿品,抑或是赝品,他即刻便能辨别出来,其精准的判断力实令藏家和专家们叹服。 197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系统地学习了考古钻探、田野发掘、器物绘画、发掘整理、文物修复等相关专业。期间,他曾得到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石兴邦、张彦煌、高天麟等先生的教诲。1978年,年仅22岁的王志敏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型田野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对山西省境内的夏县东下冯夏文化遗址、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及墓葬、平朔露天煤矿汉代墓群、榆次市猫儿岭战国墓群等20余处文化遗址及墓群,进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发掘,后根据发掘整理情况所撰写的《山西运城南相春秋墓葬发掘报告》、《山西平陆新石器遗址调查报告》等5篇富有史料性、学术性的文章,相继在国家级报刊《考古学报》、《文物与考古》予以发表。1986年,他受时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刘舒侠指示,对全省散落于各市县的500余通历代名碑进行了拓印。由于他技艺娴熟,将每一通名碑都拓得字口清晰,毫不走形失真,故尔得到刘舒侠部长的大加赞赏。
瓷器在收藏界一直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收藏爱好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瓷器收藏的热度持续升温,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得到真正的收藏品。面对市场上鱼目混杂的瓷器,真正的艺术品已鲜见到,对此,运城市文物鉴定专家王志敏先生就瓷器的鉴别,衷恳地向广大藏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千百年来制仿的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一不小心就会打眼。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质地、产地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等方面着手。
款识鉴别
首先,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同时还必须结合其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例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器型鉴别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古代的形状是比较简朴的,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着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 观察造型时,一般从这几点下手,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纹饰和色彩鉴定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摸索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瓷器的鉴别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多年的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熟练的掌握。如果藏友有哪些不明白,或者有不同的意见,欢迎来这里交流,互相探讨瓷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