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正在阅读:2013年10月28日 - 第20131028期 - 03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平陆不平沟三千”。特殊的地质地理、复杂的地形地貌、薄弱的经济基础、超常的建设速度,造成了该县老旧公路“设计等级低、建设标准差、排水设施跟不上、安保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以至于连年水毁、事故频发、官司不断。面对历史的欠账,平陆县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植花种草、建园辟台、垒墙堆堰、 砌渠筑涵”等公路排水和安保设施建设,“经济化”养出了山区贫困县“生态化”、“人性化”的“畅、绿、洁、美、安”公路。
平陆的县西、县中多为湿陷性黄土和松散性沙土地质,要么荒草疯长、蚕食了路面,要么水毁路肩,损坏了公路。每年在路肩杂草清除和水毁修复方面,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该县因地制宜,在没有进行路肩硬化的县乡路上,推广“根系发达固土强,叶子茂密不疯长”的野生毡草、羔羊毛、扒地龙种植;在车流量、人流量相对较小的道路和街巷硬化工程的路肩和边坡上施行耐旱抗涝、根系发达的矮壮花草种植。目前,仅在县乡养护线上植花种草已达50多公里。不但路肩和边坡绿了、美了、生态了,而且杜绝了原来土质路肩车跑过去起土扬尘的现象,达到了固土防冲的目的。
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平陆所修的道路,往往是坡陡坡长、弯急弯多、路窄路险,司乘人员精神和视力容易疲劳、车辆制动容易发热;行驶车辆路面跑不开、弯道避不过、叉路难调头。这些,极易形成事故发生的潜在隐患。为了缓解司乘人员的精神压力,放松心情,平抑情绪。为了使车辆在路上便于避让,在叉路口便于转弯。为了便于车辆制动散热、行驶安全。该县在公路沿线选择了一些能够观光赏景、休息解困的地段,建设“公路憩园”。在有条件加宽的路段、叉路口和转弯处,开辟避车台。目前全县已在4条县乡路上建起了“公路憩园”。在7条主干公路上铺设生态砖种草、建设混凝土硬化避车台30多个。尽管因资金不足的原因,建的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毕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迈出了山区公路建、养、管“人性化”的可喜一步。
“坡陡弯急,单边依沟”是平陆公路“胎里带”的一大特点。由此,造成过多起大小事故,有多少鲜活的生命葬身黄泉,有不少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被问责、受处分。平陆县交通运输局从社会大局出发、从经济适用出发,在陡坡单边、容易翻车的急弯处,建高1米以上、宽1米至3米的土质柔性安全墙,既防止了翻车事故的发生,又使事故车辆撞上后免受车毁人伤的二次损失。在一面依沟的单边坡段,堆置了30-50公分高的防滑拦水堰。为了保证土堰的安全,又在土堰与路面的结合部,打上了一定高度的水泥归水带。在排水方便、不易水毁的地方,设置了水泥急流槽。这些土堰,有效地解决了单边路易水毁、易滑翻的问题,确保了雨雪天气的行车安全。
平陆县的一些老旧公路,在建设中为了追求进度“先求其通”,排水设施不能与之配套。“排水不畅”的问题已经成为威胁道路自身安全和运行安全的一大杀手。为了有效地解决排水不畅的问题,弥补公路建设的缺陷,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该县“不管过去设计等级再低,但现在排水设施改造建设标准不能低”,有道路存在,就筑砌边沟。路边有流域面积存在,路下就筑砌排水涵洞。在无法砌渠筑涵的路边,用混凝土打制斜坡水泥归水带,通过低凹处的急流槽排出路面。这些补救办法的使用和补救措施的采取,形成了“涵沟随路,利水畅流”的道路排水系统,有效地解决了道路防冲水毁问题,保障了车辆运行安全,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