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振青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在实现“中国梦”中应如何作为?近日,寻找最美村官采访小组在芮城县古魏镇采访中,被村民们誉为“小村官大作为”的柴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振青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 今年48岁的王振青200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几年来,他以振兴柴涧,实现村民的小康梦为己任,与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村民修引黄渠道、硬化巷道、稳粮栽果、发展规模化养殖、打造文化强村,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致富之路。柴涧村党支部、村委会因此多年被县、镇党委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巷道硬化全覆盖村”、“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先进村”、“春节文化活动先进单位”、“综治信访先进村”。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村干部”,并光荣当选为芮城县第十四届、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芮城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当干部就要给群众办实事,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柴涧村,遍地的树木郁郁葱葱,环村的道路平坦通畅,压枝的苹果遍野飘香,村民们正在村委大楼前载歌载舞,抒发着喜悦的心情。办公室内,一面面大红的锦旗、奖状、牌匾则告诉众多的来客,正是支书王振青,带领全村的村民,用短短的4年时间,把昔日一穷二白的柴涧村,建设成了条山脚下有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先进村。
“不管谁当干部,都要为乡亲们趟富路,否则要干部有啥用!”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土生土长的王振青,从小就吃尽了贫穷落后的苦头,目睹了父辈们生活艰辛的他自幼便立下了鸿鹄志,暗下决心要改变柴涧村的落后面貌。
怀着改变柴涧村贫穷落后的雄心壮志,王振青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了这件事,王振青来来回回跑了十多趟大禹渡扬水管理局,要指标,要图纸。又在村里搞征地,忙前忙后几个月,2010年开春终于使工程顺利开工,当年修建主干渠1000余米,支渠8000多米,增加扩浇面积1400多亩,使村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水有了,交通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村里原先的土路,“晴天灰土扬,雨天泥水淌”,王振青先组织群众对村里的路进行改造,并和支村委班子合计:“反正摊开了工程,小干是干,大干也是干,趁着这次修路把道路拓宽一点,将来行走更方便”。为此,他们筹资100余万元,硬化了全村4000多米长,4米宽的巷道,并安装路灯200多盏,栽植女贞、雪松、冬青300多株,使柴涧村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
??? 在修路的日子里,也是王振青最忙的日子,他背着铺盖,打着地铺,没日没夜的泡在工地上,指导施工,督促进度,严抓质量。穷村办大事,每分钱王振青都要捏出水来。有时候人手不够了,王振青就亲自上阵,运水泥,开搅拌机,一马当先,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与此同时,他又筹资40多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和文化娱乐广场、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阳光农廉室、计划生育室及农家书屋。从而,村里的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村不富,民不强,要咱这干部有啥用”
既然群众选择了我,我就要放手干,使劲干,让柴涧村的村民早日富起来。”柴涧村位于古魏条山脚下,1600多口人,耕地面积3900多亩,过去一直春种秋收,靠天吃饭。1993年苹果市场销路看好,当时村民栽植苹果近千亩。近年来,随着树龄老化,管理技术不到位,苹果效益日益低下,村民将果树砍伐的仅剩300余亩。王振青上任后,科学地分析了全村的产业结构,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产业结构这篇大文章,首先要从振兴苹果这一传统产业抓起,方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为增加苹果效益,他一方面邀请果业专家为果树把脉,开展苹果提质增效工程,一方面积极拓宽苹果销售渠道,使苹果产业“柳暗花明又一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他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效益较好的红枣、核桃等干果树200余亩,为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拓出了一条新路子。
王振青深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全村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就必须提高全体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农家书屋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培训,加强对农业科技、自主创业、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千方百计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使全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思路决定出路”,村民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促进了全村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乘此东风,他积极支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业,下功夫使全村的养殖大户增加到18户。目前,该村发展规模百头以上养猪场4户,3000只以上养鸡场4户,百只以上养羊户10户。多元发展为该村经济插上了金翅膀,全村百业俱兴,财源茂盛,人均收入翻番,一幢幢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民居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农用车飞奔在巷道田野,村民安居乐业,全村呈现出一派盛世祥和、富饶幸福的小康景象。
“只有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才能真正实现小康梦”
在芮城县的十里八乡,只要提起柴涧村的文化生活,男女老少没有不夸赞的。柴涧的锣鼓敲响了古魏大地,柴涧的歌声飞扬在条山脚下、黄河之滨,柴涧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柴涧的文明和谐村庄建设闻名遐迩。人们都说,柴涧村今日的文明富裕、繁荣昌盛得益于他们有一个思路超前的带头人王振青。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王振青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文化强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了文化示范村创建领导小组,完善了文化工作制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添置了电脑、广播、投影仪、点歌台、锣鼓,安装了中央空调。定期聘请艺校教师为村锣鼓队、秧歌队指导培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每年在九九重阳节、元宵节等节日为村民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并评选出“和谐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进行表彰奖励。由于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之间扯皮打架、喝酒赌博的事少了,学习健身、唱歌跳舞的人多了,村风民风得到了极大转变。
如今的柴涧村,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文化娱乐广场上,数百人的威风锣鼓队、秧歌队定期开展文娱活动,每天早晨和傍晚,在文化活动广场晨练、休闲健身、跳舞的村民络绎不绝,悦耳的音乐、轻盈的舞姿,抒发着新一代柴涧人幸福的喜悦生活......
就这样,王振青用4年如一日的朴素言行,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用超人的毅力和勇气,书写忠诚,树立形象;用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撑起村民的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村民的小康梦。 摄影 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