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返回首页

4您正在阅读:2013年10月21日 - 第20131021期 - 10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
上一期 34 下一期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4当前位置: 首页 - 第20131021期 - 10 - 新闻内容
一位基层行长的绿色之旅

新闻作者: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 中 通讯员 邵佳旺  阅读次数:

  “向左,再来一点,好!”十一长假期间,每天东方刚露鱼肚白,韩录强就带着儿子、儿媳准时来到村口的沟坡地挖坑、起苗、移栽、培土、浇水,把一排排新绿整齐地排列在沟地里、坡梁上。“植树如同干农活,秋季的好‘农时’可不能错过。”他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说。

  22年来,韩录强就是以这种特有的方式赋予每一个节假日以充实、绿色和希望。秋风中,万余棵枝叶婆娑的林地里发出“嗖嗖”的声音,轻轻摇曳的树枝似乎讲诉着它的主人不畏艰辛、坚持执著的动人故事。

  不泯的记忆 唤起绿色梦想

  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地名,在山西。地处晋秦豫三省结合部黄河拐弯处的芮城县境内就有一个匼河村。53年前,三门峡库区全面建设,祖辈们才从两公里外的黄河岸边搬迁到这里。

  1963年出生的韩录强从小就受到“过去事情”的熏陶,十岁左右就同小伙伴们经常到仅剩围墙的故乡玩耍。在遗址处捉迷藏、树林中逮蛐蛐、浅水区里抓小鱼、打水仗,困了累了,就靠在河边大树上,在“知了”的鸣叫声中,听着劳作间歇的村民讲种树固堤,驯服河水的故事。“岸边20多米宽的防护林,望不到边,走不到头,满眼都是绿色。”儿时的记忆仍历历在目,他说黄河边的树林,是小伙伴们魂牵梦萦最喜欢去的地方。

  “刮风黄土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特别是一下大雨,山沟沟里、峁梁梁上冲下的泥水让大家担惊受怕。”74岁的刘青太老人的话,道出了迁徙后的匼河村,沟壑纵横,黄土裸露,土地贫瘠的环境状况。

  站在自家门口,韩录强就能俯视到黄河岸边葱绿农田和茂密树木。每次回家都会触景生情,钩起对绿色的憧憬和向往,并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份绿色情结愈加明快清晰起来:只有种树植绿,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

  1991年,韩录强终于盼来了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匼河村对“四荒地”进行公开承包。时在湖南农村金融大学进修的他,连夜给千里之外的弟弟打电话表明心愿。最终以120元的拍价承包了村口十余亩荆棘丛生的“一沟两坡”15年使用权。他说当时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高兴得一夜未眠。

  半年处学业结束,他回到了工作岗位。从那时起,无论是在芮城县支行、还是在运城市分行,心中的那种绿色诱惑促使他拼命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星期天节假日,骑上摩托车一路风尘回到沟坡地干活。耗时两年多,依沟坡走势,陆陆续续种植了1000余棵当地盛行的花椒树,初步改变了荒山荒坡的凄凉景象。

  靠人格魅力 绿化地盘在延伸

  “他为人厚道,乐善好施,有思想、有能力、敢作为,认准了的事情不达目的不罢休。”了解韩录强的都这样评价。

  任行长7年多,年年有建树,工作上台阶。到永济支行两年间,单位先后荣获总行、省市分行及地方政府近20项荣誉,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系统贷款规模最大、品类最全、企业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县级支行。他个人被评为“2012年度山西省金融系统优质服务先进个人”,2013年获总行“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除了工作,他把别人喝茶打牌、朋友聚会的时间都用在种树绿化上。他说,最愿意去的地方是村口的沟坡地,在那里能缓解释放工作的压力,找到一种在办公室里找不到的快乐。

  与乡邻交往中发现,由于大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留守的鳏寡孤独老人往往“一盘咸菜吃三天,一锅馒头吃一周”,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他从本村任氏家族贾满灯、韩雪灯两妯娌在先后失去老伴后,相互帮扶,同餐共居,颐养天年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投资2000元租下了本村一个两栋房的空院;花1万多元搭建玻璃钢简易房、粉刷房屋、糊裱房顶;将自家的桌椅板凳、电视机、电冰箱等物件免费供中心使用;建起了伙房、棋牌室、休息室等设施。近二十名老人按时就餐休息,一同攀谈聊天,一同作操健身,一同排练节目,身体状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启了全县老人日间照料工作先河。芮城县民政局专门在匼河村举办现场观摩会,对他创办的日间照料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韩录强虽然跳出了农门,但村里红白喜事到场、逢年过节看望孤寡老人,村民发生纠纷主动帮忙,威望极高。

  去年,王法来老人的三个孙子在去风陵渡镇的路上意外发生车祸,他得知此事后,跑前跑后帮助打赢了官司。为此老人心存感激。得知他要在沟坡地搞整体绿化的想法,硬是分文不要将近一亩的坡地让出来。

  郑灯子老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接连失去丈夫和儿子两位亲人,韩录强理解失夫丧子将给一位老人带来怎样的痛苦和打击。料理完后事,便将老人接到了家中,忆往事、拉家常,使老人摆脱了绝望念头,树起了坚强活下去的决心,逢年过节还第一个看望郑灯子老人。那年秋后,老人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雇人将自家地里已长了四五年的20 棵桐树伐掉,慷慨地让出了半亩沟坡地让他绿化。

  邻村西小侯村有位老人叫陈发贵,家中有位30多岁的残疾女儿。韩录强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主动为其申报低保补助,使老汉一家三口感激万分。去年听说韩录强绿化美化家乡的消息后,老人自告奋勇,主动说和协调了五六家村民的工作。

  就这样,他靠人格魅力“收编整合”了10余户、30多块坑坑洼洼的“小块地”,使绿化地盘拓展到50多亩。紧接着,利用年关的空闲时间,租来铲车和挖掘机,隆隆的机器声在寂寞的沟坡地里轰鸣,形成了一幅繁忙的“早春图”。10天下来,将大沟中的小沟和数十块大小不规则的小块田全都改造成了水浇地。

  地平了、路通了,加上优质的土质,引来了一些投资者羡慕的目光。其中有一建材厂的老板愿出50万元接租沟坡地建砖窑厂。韩录强的回答是,若投资搞公园、建休闲养生场所,我会无偿转让,大力配合,否则一切免谈!

  坚持坚守中 荒沟荒坡染绿色

  由于干旱缺雨经济效益低下,到了晚秋和早春,树木凋零,沟坡依然荒凉一片。韩录强从15年的种树实践中感悟到:搞绿化不能随大流,要突出绿化特色。

  2006年“一沟两坡”30年承包合同续签后,他邀集10多位亲友,投工200余人次,将苦苦经营了15年的花椒树全部砍掉。请来有识之士,以未来10年将沟坡建成园林式山水之地为远景进行策划。

  选择了治荒植绿,就是选择了艰辛劳苦。节假日、礼拜天,他摘掉领带、脱去行服,穿上粗布衣,戴上草帽,提一壶开水,整天“泡”在沟坡地里清除杂草、平整土地、刨土挖坑、浇水施肥,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从未间断。从他家到沟坡地不到半里路,为了节省时间多干活,他把废弃多年的小砖窖安上小木门,改造成一个可供临时歇息的土窑洞。

  每次对新栽种的苗木浇水,满满两桶水等用扁担挑到坡顶就仅剩少半桶了。他自己忍受着“事倍功半”的艰难不说,还将全家人都拖入到劳苦的泥潭。当时年仅10岁的大儿子韩啸被“哄骗”到沟坡地,天性好玩的孩子那受得了三伏天骄阳的烘烤,树坑没挖两个就躲到树荫下歇息起来。“别想偷懒,30个树坑挖不好,就别想吃饭!”听到严父的训斥,小韩啸抽泣着再次操起比自己还高的铁锹,吃力地挖着,泪水、汗水模糊了小脸蛋,任务没完成,却因中暑倒在了树坑旁。如今,在省城学舞蹈专业的小儿子的寒暑假,也是在沟坡地里度过的,一天下来,稚嫩的手上打出血泡,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回到家倒头就睡,令年迈的奶奶暗中落泪。

  永济市到芮城县如同一道弓背,匼河村就处在弓背的中点,距离两端各有20分钟的车程。为了心中的那片绿州,韩录强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行走轨迹:永济上班工作——回村开荒种树,却很少顾及县城那端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妻子一怒之下连续发了900多字的“责怪”短信,致使婚姻一度出现了危机。

  长时间超负荷劳作,韩录强的双手结满厚厚的茧子,并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一次在坡顶栽种松柏树时突然犯病,晕厥过去,呕吐不止,幸亏村支书刘斗奋及时发现将他背回家中。这令揪心的父母和在场的人们大为不解。为此,有的亲戚说他“犯神经”了,有人说他“疯了”,村里不理解的人说他“瞎折腾”、“白忙活”。

  为了破解隔行如隔山的障碍,他不耻下问,主动拜有绿化经验的能人为师,深入苗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那年,省分行组织所辖支行行长在忻州市业务培训。培训间隙,附近一所小学的绿化带树木葱绿,枝叶茂盛,令他羡慕不已。便顺藤摸瓜找到了提供树苗的师傅,利用课余时间讨教绿化苗木的管护经验和技巧。历时半月的培训结束后,背回了200多棵优质松树苗木。有人开玩笑说,这次培训,录强行长知识、绿化双丰收,收获最大。

  在迎风土围墙的保护下,坡顶上青一色的松树遮天盖日、茂密繁盛。韩录强承包的两面坡暴露在风口处,当年为了有效防止狂风对新栽苗木的侵害,他的七八个发小扛上板材,拿着椽子、绳索、铁锹等工具,硬是一夯一夯在坡顶筑起了两米多高、数百米长的防风围墙。想像得到,当时的场面该是何等壮观。睹物思友,触景生情,他想起了当年一同作战,过早离世的两位挚友,眼眶中噙满了泪花。近20年的风雨蚕食,围墙上的椽花已经模糊、棱角已被销平,但围墙仍然坚固,像是一排忠诚的卫士,日夜坚守。

  怎样解决绿化苗木不足的问题?经过仔细考虑,韩录强决定有计划地先育苗后移栽,既缓解了资金不足的压力,又能保证苗木成活率。自建苗圃10余亩,栽种松柏、国槐等苗木8000多棵,走出了一条“在沟底育苗,供坡上栽植”的自繁自育新路子。

  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坡搞绿化谈何容易。为了使成活的树木快速生长,他充分利用沟底有深井这一有利条件,投资建成能容纳60多方的水窖,买回3台大小不同的水泵和500多米粗细不同的钢管、塑料管,通过软管对接引流,使每一株树苗都能得到井水的滋润。

  眼下,沟坡地繁花似锦。国槐、雪松、女贞、红叶椿、紫叶樱等红的、绿的、黄的上万株、十余种绿化树木风情万种,把秋天装扮得耀眼夺目。韩录强笑着说:再过三五年,荒山荒坡就会变成片片绿州,等我退居二线有了功夫,有了闲钱,还要在地势最高处建凉亭、在沟口修山门呢!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韩录强的绿色之旅还很漫长,但他那常年不褪的满手老茧,已成为父辈教育子女的活教材,他那种坚定执着的种树精神已在当地传为美谈。我们深信,那个承载着他希望与梦想的地方,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变成青山绿水之地。


上一篇34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2012 xxxxx.com 市场信息报黄河快讯报社 All Rights 技术支持 云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