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专家王志敏以善结善缘
四大古玩高手齐聚一堂捡漏、夺宝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魄力。
谈到这个话题,王志敏讲述了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永济的一次捡漏,适逢高手对决,最终花落谁家呢?先看看这件事的始末。
那天王志敏受邀前去永济市的一个农户家看一件木器,来到以后,发现这个农户很精明,不仅邀请了自己,还邀请了另外三个人过来一起看,想出个好价钱。当时王志敏涉足木器时间不长,但凭借深厚的古玩功底和极强的领悟能力,已然成为当时运城地区古玩界的高手,这也是这位农户盛情邀请他的最主要的原因。只有真正的高手才懂得欣赏,才会为难得的宝物舍财。
王志敏是最后一个到的,经过仔细的观察,他断定那是一个清中期的官家公案,雕刻精美的缠枝莲盘绕在四边,华贵而大气。看到这么一件难得的木器,王志敏深觉不虚此行,但要想“据为己有”还需静待时机。这边在静静的思索,那边却在争论不休,他一听,是那三位藏友在跟农户压价。再看这三位藏友,衣着看似普通,却也透着几分讲究,他们的视线触及木器之处,都是鉴赏木器最关键的地方,再听听他们的谈吐,很老道,也很注意拿捏,王志敏暗自判断,这三个人应该也是行家。
用各种招数砍价,这也是捡漏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除了要有眼力,还要会压价,古玩商孙仲谋在一本书中曾提到“捡漏更多是一场心理战”,买卖双方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使尽了浑身解数,三十六计轮番上场,有时一计多用,有时会用连环计,让人难以捉摸,稍不留意就会被装进去。而这种考验眼力和心智的过程,恰恰是捡漏最大的魅力所在,让多少人深陷其中,并为之疯狂。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王志敏已听出了其中的玄机,考虑到这样的公案实在难得,他快刀斩乱麻,一口应下了农户开出的一万块,并当即交付两千块押金。农户喜逐颜开,而那三位藏友却一时间“脸都绿了”,是悔?是恨?是不甘?或许这种心情只有他们自己最能体会。后来王志敏得知,他们也是运城地区玩木器当中数一数二的高手,而那件公案是木器中屈指可数的极品,王志敏至今仍视作珍宝收藏着。
回想当时的情景,王志敏坦言,当时玩木器时间不长,与三位高手同台夺宝,没有几分魄力是不行的。从那以后,王志敏的这种魄力和慷慨在民间收藏家里成为佳话广为流传。“慢慢的,很多人都是拿着器物送上门来让我看……”,甚至每次下乡的时候,农户们都是夹道欢迎……这样的人气让身为收藏专家和鉴定专家的王志敏颇为自豪。
在回运城的路上,他得知有个人急于出手一件玉器,便调转车头,又折回来。原来是附近的一个小伙子,是这一带的常客,经常听人们谈论王志敏的事迹,这次原本是带着玉器慕名前来寻找王志敏的,却不料,骑着摩托车中途遭遇横祸,眼下急需用钱就医。王志敏看到那块玉器,晶莹温润、质地细腻的和田玉上雕刻着“松鼠吃葡萄”,白玉随形镂空雕刻松鼠葡萄图案,松鼠俏皮可爱,葡萄浑圆饱满,雕工精细,制作精美,是一件极佳的藏品,但王志敏没有问他这块玉多少钱,而是很关切的问他医疗费需要多少,对于农民来说,医疗费往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伙子很无奈,说大概得两万,王志敏果断拿出两万八,并安慰他“以后小心点,多注意安全……有什么事打电话就行……”
这些事迹,在他的朋友看来很平常,“王哥人不错,很厚道……”“我们是做古玩认识的……讲价格的时候挺利索,看着喜欢就买走了……”“我们这有什么东西都会让王哥看看,他是专家,眼力好,是可以出证书的……”“有什么东西的话就让王哥掌掌眼……”“如果是从远地方来请他掌眼的朋友或者顾客,王哥都会给他们回去的路费,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王哥很能照顾朋友……”甚至有人坦言“王总本身就是一个老古董,在运城正儿八经的,就数他了……”
链接:
木器在古玩行业中,似乎正渐渐的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化,古玩市场上亦鲜见上好的木器,但对于古玩专家和收藏专家来说,一件品相完好、雕刻精美、出身不凡的木器仍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文中提到的公案是一件清中期的官器,用核桃木做材质的晋制工艺,典型的清中期木器风格,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整体大方而局部装饰细腻入微。